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頁面探討條目模板主題相關議題;与条目是否符合中立的观点有关的问题,亦可在此探讨。

  • 發表任何問題或討論前,請先參閱常見問題解答帮助信息新手入門,或搜索舊討論記錄。
  • 由於互助客棧討論踴躍,經常遭遇載入及儲存過慢等困難,任何條目或模板的交流應考慮先在其討論頁發表,並徵求廣泛意見↓查閱相關議題);若無人加入討論,或本涉及較多條目或主題者,則亦可直接在此提案。
  • 提議將條目删除,請至頁面存廢討論提出。
  • 提报对条目的破坏,请至對應管理員布告板提出。
  • 發起討論時,請使用{{存档至}}模板設定討論結束後應存檔到哪個條目或模板的討論頁,以便日後翻查相關討論;从其他页面移动过来的讨论,请在移出的页面使用{{移动至}}模板标出讨论的去向,并在本页面使用{{移动自}}模板标出讨论的来源。


請注重礼仪、遵守方針與指引,一般問題請至互助客棧其他區知识问答提出,留言后请务必签名(点击 )。


發表前請先搜索存档,參考舊討論中的内容可節省您的時間。
公告欄
# 💭 話題 💬 👥 🙋 最新發言 🕒 (UTC+8)
1 中華民國、台灣之架構 116 15 洪尼玛 2024-05-28 22:41
2 刻晴条目能否收录用刻晴悼念李克强的事情? 1 1 Jimmy-bot 2024-06-02 16:14
3 《通用規範漢字表》以外的簡體字是否應該類推簡化 1 1 T45614631 2024-05-25 12:13
4 原創譯名? 33 9 Nostalgiacn 2024-06-02 17:05
5 「模板:最近逝世」裡的黑絲帶 116 17 王桁霽 2024-06-02 22:41
6 Blocked user和Sockpuppeteer模板里的“遭到”一词 8 7 魔琴 2024-05-24 01:06
7 Template:Cvt 5 2 Kethyga 2024-05-24 17:15
8 关于清朝相关称谓 1 1 Jimmy-bot 2024-06-02 08:14
9 关于数据库的疑问 5 4 快乐的老鼠宝宝 2024-05-25 00:51
10 各国各党派人物分类命名统一 1 1 Jimmy-bot 2024-06-02 16:14
11 我才把en:Nuclear power in China翻譯為中文 7 5 S8321414 2024-05-28 14:30
12 南越與南越國 99 9 桜花雪 2024-05-26 13:06
13 china shock 10 6 2603...D280:37FB 2024-05-25 13:16
14 “海得拉巴 (印度)”的条目名问题 13 8 Ericliu1912 2024-05-25 01:38
15 有关于“种族灭绝加害者”的分类 9 6 Newerdrawn 2024-06-02 16:25
16 关于有固有译名者是否应当只用姓氏为标题 5 5 BigBullfrog 2024-06-03 01:13
17 關於減少政黨模板使用的想法 8 5 Yumeto 2024-05-29 21:48
18 闽方言条目命名 9 4 桜花雪 2024-06-02 19:32
19 各地色情法律地圖 22 4 世界解放者 2024-06-02 21:10
20 有關日本皇后、中宮等位號的事宜 8 4 Sanmosa 2024-05-30 07:56
21 台灣行政區劃被塞了整個世紀前的族群統計數據 6 6 MilkyDefer 2024-05-31 17:15
22 關於把特定連結加入垃圾連結白名單之請求 3 2 HK5201314 2024-05-29 22:40
23 關於族群之知名人物是否需於條目中羅列 4 4 向史公哲曰 2024-05-31 15:15
24 求考证:这个“Lao Pie-fang”到底是谁? 1 1 Cwek 2024-05-30 01:19
25 有關 Template:電子音樂類型 的編輯方案 1 1 AoN3ko Yachiyo 2024-05-31 04:03
26 移動條目「王守仁」至「王陽明」 11 8 Happyseeu 2024-06-03 00:59
發言更新圖例
  • 最近一小時內
  • 最近一日內
  • 一週內
  • 一個月內
  • 逾一個月
特殊狀態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手動設定
當列表出現異常時,
請先檢查設定是否有誤

正在廣泛徵求意見的議題

以下討論需要社群廣泛關注:重新整理

傳記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經濟、貿易與公司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歷史與地理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語言及語言學

Talk:道本语 § Toki Pona中文名寻求意见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 闽方言条目命名

數學、科學與科技

Talk:1000 § 應收錄幾個1000~1999的數字?

媒體、藝術與建築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政治、政府與法律

Talk:无国家民族 § 關於收錄民族的爭議

Talk:2024年立法院改革爭議 § 條目拆分

宗教與哲學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社會、體育運動與文化

Draft talk:台灣妖怪列表 § 恢復正式條目

中華民國、台灣之架構[编辑]

我知道吵很久了,但不免還是要提出這件事情

與架構有關之條目,請見左列

  1. 臺灣
  2. 中華民國
  3. 中華民國(臺灣)
  4. 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
  5. 中華民國在台灣

我有提議,台灣更名為台灣島,刪除政治外交軍事部分,台灣軍事頁面整合至各時期之政權介紹部分,外交、政治亦然,將其架構為地理介紹,部分合併中華民國台灣條目,台灣戰後時期應該與中華民國以及台灣部分合併

請各位賜教--August0422留言2024年4月23日 (二) 10:44 (UTC)[回复]

(+)支持将台湾更名为台湾岛,只介绍地理意义上的岛屿。--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4月23日 (二) 11:29 (UTC)[回复]
我不知道,但應該會(+)支持--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4月23日 (二) 11:35 (UTC)[回复]
贊成只介紹地理意義上的島嶼,但是(-)反对條目更名為台灣島。敝人認為這個島嶼本來就叫作台灣,沒必要多此一舉加上「島」。--Matt Smith留言2024年4月23日 (二) 12:08 (UTC)[回复]
海南岛是一个叫“海南”的,但海南缺指向了海南省。当然,考虑到台湾的语义的多重性,台湾岛只作为地理意义的语素,而台湾作为其他(不包括特定政体)的语义承载语素,或者可以考虑。——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4月24日 (三) 01:34 (UTC)[回复]
(!)意見
海南=海南省=海南岛+三沙市
台湾≠台湾省≠台湾岛
作为政治实体的台湾=台湾岛+澎金马+东沙、太平岛等台控岛屿
我的结论是海南定向至海南省是正确的,词义未见缩减。但是台湾定向至台湾岛属于词义缩减,除非台湾并不控制澎湖金门马祖东沙太平岛等等地理上不附属的岛屿,我才会支持台湾改名台湾岛--重庆轨交18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23:28 (UTC)[回复]
在(北京/台北时间)昨晚之前,条目本身已经是“词义缩减”了。虽然“台湾”形式上未重定向到“台湾岛”,但条目首句以及信息框就定义了(本条目)“台湾是(指)……(一个)岛屿”,也并未给出台湾其他含义(比如作为区域),实际上就相当于重定向到了“台湾岛”。你在原文和信息框中加上“岛”字不会造成任何语义或语法上的不合法,就说明这个“台湾”语素含义完全就(缩减到了)是“台湾岛”。不过昨晚KOKUYO又在首段补充了“台湾”作为指代区域的其他含义,算是初步解决了这个(定义句将语义局限为岛屿但正文大量介绍区域)的矛盾的问题。--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01:07 (UTC)[回复]
确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方式,不过我对相关条目的编辑兴趣不大,我的意见仍然是台湾不应只介绍地理上的台湾岛,正如海南也不可能只介绍地理上的海南岛。--重庆轨交18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01:19 (UTC)[回复]
@重庆轨交18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台湾远远比中国大陆更常在指称自然地理实体时候省略通名,经常只在会造成歧义时才带上通名(不知延续了古代汉语习惯,还是受日语影响)。中国大陆在正式语境下是绝不会把“澳大利亚大陆”简称“澳大利亚”,“格陵兰岛”简称“格陵兰”(在地图上则会同时将外文名相同的、作为区域的“格陵兰”和作为岛屿的“格陵兰岛”重复标注),“海南岛”简称“海南”的;对国内的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在内的地名更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必须带有通名。在舟山群岛成百上千个专名以“山”字结尾的岛屿中,当地人口语是绝不会说“xx山岛”,只说“xx山”的,但在正式语境(比如地图标注)下就必须加上“岛”;在台湾对没有多义性(比如“衢山”既是一个镇的专名又是岛的专名)的岛屿很可能就直接省略“岛”了。由于常直接省略通名,所以在台湾国语使用者语感当中类似“台湾”“格陵兰”之类的专名所承载的语义项目也更多、更融合。--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01:20 (UTC)[回复]
同意Matt Smith的見解。Sanmosa Szégyen a futás, de hasznos 2024年4月24日 (三) 07:21 (UTC)[回复]
@Matt Smith@Sanmosa(!)意見:在现代汉语中指代某一地理实体(如岛屿、行政区划等)的正式地名应该是由专名+通名构成的(参见[1]),专名非单音节时,通名经常省略甚至几乎总是省略,但正式语境下不能省略,否则就容易混淆,因为同一专名可以指代不同的地理实体,比如专名“海南”可以用在“海南岛”和“海南省”,还有“崇明岛”和“崇明区”,“舟山市”“舟山群岛”“舟山本岛”等等,有时范围不同有时则范围几乎一样,后一种情况尤其经常省略通名;不指代某一地理实体时,则没有通名,如“江南”,这往往泛指一个区域(可能有明确边界也可能没有)。“台湾”语素含义非常丰富,不同语境下可以作为岛屿的专名指代一个岛屿地理实体,也可以直接指代一个区域乃至国家等等,而且因为陆地区域高度重合,很多时候不加通名也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它们实际上仍是有区别的,比如中华民国行政院官网内政部的土地介绍里面,开头的地图“台湾全图”,这个“台湾”语素就不是指台湾(本)岛(否则不应画出金门列岛、妈祖列岛等),第一段的标题写“臺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这一段就加了“本岛”这个通名,正文中“台湾”与“台湾本岛”并称,这里“台湾”显然就是指台湾本岛而不包括金门妈祖等。至于大量含“台湾”的参考文献,“台湾”这一语素经常实际上指代的是一个区域,就像“江南”一词一样,只不过这一区域非常明确,恰好与整个岛的陆地范围重合(或也可能包括金门妈祖等),但很难认为它是指代地理意义的岛屿。我现在倾向于应该既有“台湾”条目又有“台湾(本)岛”条目,“台湾”写成类似于“中国”的区域概念,可以有政治外交军事等内容(但应排除“台湾”明显指“中华民国”这一国家而非某一区域的相关文献),“台湾(本)岛”则主要介绍地理意义上的岛屿,至于叫“台湾本岛”还是“台湾岛”之类的应参考相关地理学文献(中国大陆的文献总是叫“台湾岛”,台湾的文献我还不清楚,不过但看行政院的介绍是“台湾本岛”);也可以不分成两个条目,但应区分“台湾”作为区域的含义,和“台湾(本)岛”作为岛屿的含义。另外,典范条目四国就是把“四国”作为岛屿专名和行政区域专名的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先指明“四国”可指代一个岛又指明可指代一个行政区域,正文则不严格区分,因为范围太接近了,正文“四国”一词就成了类似“江南”的指代某一区域的无通名的地名(不过条目首词我仍认为应该称“四国岛”,按现代汉语习惯正式地名是应该有通名的,和日语英语等不一样)。--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08:02 (UTC)[回复]
上次討論的所有意見中,我支持U:KOKUYO的論點:
以現行質量相對較高、通覽式介紹兩個主題的出版物和系列叢書來看,講述當前「中華民國」的參考文獻早就會包含「臺灣歷史」的內容(如《中華民國年鑑》、《中華民國發展史》等),而講述「臺灣」的參考文獻本身也會提到「政治」、「法律」、「經濟」等內容(《臺灣全志》、《臺灣史論叢》、《臺灣學通訊》等)。
因此,(-)反对閣下的提案。--CaryCheng留言2024年4月23日 (二) 15:26 (UTC)[回复]
KOKUYO所説的與來源所實際表述的不完全對應。我在WP:管理员布告板/其他不当行为/存档/2024年3月#KOKUYO、Sanmosa有提到過《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的敘述,其正文從一開始就直接説它介紹的是中華民國(在臺灣設置)的外交部,其外交政策篇的目錄亦直接説它介紹的是「中華民國與中南美洲各國關係」、「與中華民國有關的重大外交事件」,可見名義上講述「臺灣」的參考文獻實際上並不一定真的是在講述「臺灣」。Sanmosa Szégyen a futás, de hasznos 2024年4月24日 (三) 07:20 (UTC)[回复]
《臺灣史論叢》及《臺灣學通訊》有同樣的問題嗎?--CaryCheng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15:10 (UTC)[回复]
奇怪,當初我提那幾套,就單純是那三套是是介紹臺灣的系列叢書,大家可以直接上網找。當然,其他人也可以自己去找找其他書,怎麼現在變成好像我說寫條目就只能參考這三套書?隨便找一下,《臺灣政治史》(戴寶春,2020年)、《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林呈蓉,2015年)、《臺灣經濟四百年史》(吳聰敏,2023年)。--KOKUYO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15:25 (UTC)[回复]
@CaryCheng我說的只是「名義上講述『臺灣』的參考文獻實際上並不一定真的是在講述『臺灣』」,我的論點依舊是且僅是不能因為某參考文獻名義上講述「臺灣」而直接認定該參考文獻必然真的是在講述「臺灣」。因此,我的主張是證明「臺灣」的條目需要「政治」、「法律」、「經濟」等內容的證據不能僅為參考文獻提及,而須為參考文獻實際敍述。我這裏只是反對僅以「參考文獻提及」作準的論點,而非打算為每個參考文獻給予點評。Sanmosa Szégyen a futás, de hasznos 2024年4月25日 (四) 07:16 (UTC)[回复]
或許這樣說:如果存在至少一個足夠可靠的參考文獻實際敍述「臺灣」(而非「中華民國」)的某方面(如「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等),那就滿足在「臺灣」條目敍述該方面的條件。同理,如果存在至少一個足夠可靠的參考文獻實際敍述「中華民國」(而非「臺灣」)的某方面(如「政治」、「法律」、「外交」、「軍事」等),那就滿足在「中華民國」條目敍述該方面的條件。我建議此處應就各有爭議的方面分別進行論證及檢驗,以真正消彌此處的爭議,並盡快為討論確立大方向,不然這裏各方繼續各說各話也不是一回事。Sanmosa Szégyen a futás, de hasznos 2024年4月25日 (四) 07:22 (UTC)[回复]
您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要求「實際敘述」。單純敘述「台灣」、「中華民國」的來源的「某方面」來源很多。您所謂的「實際敘述」要求為何?--Ghren🐦🕗 2024年4月25日 (四) 12:15 (UTC)[回复]
你的總結沒錯。以《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的敘述為例,這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方面的「實際敘述」。我的要求其實不高,主要是想避免事實上文不對題的來源對用戶產生混淆,只要能確保來源真的是在說「臺灣」,就可以用於「臺灣」條目內,「中華民國」同理。Sanmosa Szégyen a futás, de hasznos 2024年4月26日 (五) 06:27 (UTC)[回复]
《臺灣全志》的〈序〉清楚地說明其編撰思維以臺灣為主體,因此我認為U:KOKUYO的論點與來源實際表述相對應,並無不當。依WP:V,參考《臺灣全志》在條目臺灣寫下臺灣政治、臺灣經濟、臺灣國防、臺灣外交等內容完全符合WP:V的要求。--CaryCheng留言2024年4月25日 (四) 16:26 (UTC)[回复]
這就是原創研究了。外交志的序的表述反而明確它寫的都是「中華民國」(在二戰後)的外交,這已經足以說明「編撰思維以臺灣為主體」不意味實際敍述「臺灣」,實際敘述需要額外的證明(雖說我認為臺灣經濟應該能邏輯上符合實際敘述的要求)。Sanmosa Szégyen a futás, de hasznos 2024年4月26日 (五) 06:31 (UTC)[回复]
原創研究?--CaryCheng留言2024年4月27日 (六) 08:33 (UTC)[回复]
摘錄《臺灣全志》〈卷七 外交志 總論〉內容如下:
本外交志即在探討敘述民國38年至民國89年間,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位的保衛戰,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席位後,臺灣在外交上所面臨的困境及其因應的情形。

本外交志對民國38年至民國89年的50年間之臺灣外交史事分為:外交行政、外交政策、條約及協定、國際組織、對外關係和國民外交等六篇。
文本中寫著「臺灣外交史事」,引述文本在臺灣條目寫「臺灣外交」,在我看來符合WP:V。--CaryCheng留言2024年4月27日 (六) 09:28 (UTC)[回复]
然而外交志實際描述的是中華民國外交。
  • 外交行政篇中敘述的主體就是中華民國的外交部,而外交政策篇、國際組織篇與國民外交篇中敘述的主體就是中華民國。
  • 條約及協定篇中的敘述表明了簽署相關條約及協定的主體是中華民國。
僅以總論來論斷文獻實際敍述的主題為何,而不理會文獻正文的具體記載如何,是很危險的事情。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4月30日 (二) 10:17 (UTC)[回复]
沒有危險,只要寫進條目的內容保持中立、可供查證,把重要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如此混亂彼此矛盾)依照比例適當呈現即可。--CaryCheng留言2024年4月30日 (二) 16:03 (UTC)[回复]
我看不到社羣有“依照比例適當呈現”的能力。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06:40 (UTC)[回复]
我也看不到...
不過基於WP:BOLDWP:不變,我會選擇忍受一時不完美的版本,等待社群及條目長期發展的成果出現。--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07:33 (UTC)[回复]
這樣説吧,臺灣條目是在2003年4月13日建立的,而經過21年“長期發展的成果”後引發了這裏的討論。這還算是“一時不完美的版本”嗎?要求用戶以文獻正文的具體記載來判斷來源介紹的東西是甚麽,然後選用合適的來源來寫條目到底冒犯了甚麽規條,以至於用戶只能以總論來論斷文獻實際敍述的主題為何?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1:08 (UTC)[回复]
抱歉有點離題了...如果中文維基百科可以存在一百年甚至二百年,21年的發展是不算太長。中文維基百科現在有 1,416,987 個條目,我沒全看完,在我看過能覺得滿意的條目真的不超過50個。我能怎麼辦呢?就等吧,等這一百多萬個條目都成為好條目吧。
如同前面提過的,只要寫進條目的內容保持中立、可供查證,把重要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如此混亂彼此矛盾)依照比例適當呈現即可。--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5:50 (UTC)[回复]
然而現在各個條目的處理似乎也沒能夠「依照比例適當呈現」觀點,而且加入內容者也普遍忽略了這點。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5:59 (UTC)[回复]
是的,大部分條目的內容及品質別說未臻完美,依我看根本就是不及格。
可惜個人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只能這邊修一修那邊補一補,然後翻閱WP:IMPERFECTWP:PRESERVE,然後告訴自己,維基百科創立的那一天就知道會這樣了,維基百科的創辦人相信這些條目總有一天會變好的。
既然他都相信了,我也只能相信了。--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6:07 (UTC)[回复]
同意Sanmosa的觀點,正文內容是寫中華民國外交,不能拿一個書名或者序章一句話就當成是台灣外交。--桐生ここ[讨论] 2024年5月10日 (五) 21:46 (UTC)[回复]
奇怪,當初我就只是用最快的方式找幾本已知的系列書籍舉例,說可以藉由參考文獻決定條目內容,結果就自己定義成只有這本書可以參考?同樣舉的系列文獻,怎麼一直不說《臺灣學通訊》特別把《涉外關係》當成一個主題介紹。而明明都已經提到還有諸如《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等其他文獻,結果還是繼續卡在特定文獻,就當作其他文獻不存在,那我也沒辦法。--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1:52 (UTC)[回复]
我也無法阻止你繼續選擇性對我在2024年4月25日 (四) 07:16 (UTC)的留言視而不見。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2日 (日) 02:07 (UTC)[回复]
請問您有看過文獻了嗎?還是這次又有提出什麼理由,可以說《臺灣學通訊》的《涉外關係》、和《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沒有實際描述台灣涉外關係了。當然,大家也沒辦法阻止您在沒有實際看文獻的情況下,跑過來直接宣稱其他文獻也沒有實際描述台灣涉外關係。--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2:22 (UTC)[回复]
所以我才説我無法阻止你的視而不見,“而非打算為每個參考文獻給予點評”這句話你是真的看不到。而且我説的一直都是不能僅以「參考文獻提及」直接推定文獻實際敍述「臺灣」,而不是否定所有文獻實際敍述「臺灣」,你對我的意見的曲解不可不謂非常嚴重。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2日 (日) 02:32 (UTC)[回复]
看來當《臺灣學通訊》的《涉外關係》、《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是實際描述「臺灣」的涉外關係時,您還是打算連文獻看都不看,就特意跑出來講一樣的「主張」而已。至於這種不斷重複喊一個「主張」的行為,卻始終不打算處理文獻情況,到底有沒有助於條目發展,大家自有公評。--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2:44 (UTC)[回复]
我們只要用舉例的方式就很清楚這行為的屬性。當A提出某份政府報告,指出某條目應更新甲內容,B跑出來說「沒打算點評文獻,但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偏見」。其後當A又提出學術報告、專書內容,指出該條目真的應該更新甲內容,B繼續跑出來說「沒打算點評文獻,但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偏見」,並指控A對他講的視而不見。--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2:49 (UTC)[回复]
從你的舉例中,可以看出你在這裏的目的顯然只是想要一味地推銷你的觀點,但你自己也能看見這裏的多數用戶對於你的觀點並不買帳。你在這裏就只是簡單地聲稱某個來源或其他來源實際描述「臺灣」,但一直拒絕進行任何的實際證明,WP:可供查證#举证的责任都有説“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輯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了,這舉證責任按理説怎樣都不可能算到我頭上才是。但凡你給一點實際證明出來,我也不至於只能説“而非打算為每個參考文獻給予點評”這句話,到底是誰的觀點“自有公評”或“自有公論”,我相信你應該比我更清楚才是。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2日 (日) 05:23 (UTC)[回复]
前面一直宣稱維基百科的條目寫作要實際照參考文獻,結果當別人真的提出講述「台灣」主題的參考文獻,又開始說既然已經有人(在沒有參考文獻和慣例情況下)憑空決定條目內容,那麼提出參考文獻的人就叫做推銷觀點。怪不得以前WMC的人很愛集結發表相似意見,因為確實有些人覺得只要有一群人共同主張,就不需要理會參考文獻到底是什麼。--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5:36 (UTC)[回复]
那請你證明你舉出的來源確實有在實際敘述「臺灣」,而非僅簡單地聲稱來源實際敘述「臺灣」。這個要求其實很簡單,我也重複了不止一次了,但你從來沒有這樣做過。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2日 (日) 05:48 (UTC)[回复]
我是不知道為何Sanmosa連最簡單的網路搜尋都不做,就覺得自己可以不需要做任何查證,在維基百科上憑空指控其他人提出的文獻無效。例如,只要在網上搜尋《臺灣學通訊》的出版單位就能見到「涉外關係」(二之一二之二)的期數,而在網路書店也可以馬上找到《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的目錄。--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5:54 (UTC)[回复]
當我根據WP:可供查證#举证的责任的要求辦事時,KOKUYO卻聲稱我“憑空指控其他人的文獻無效”,因此有勞這裏的各位幫忙判斷一下我按方針要求來辦事到底有沒有錯。我就只是要求可供查證而已,怎麽還需要我三催四請,而且還如此不情不願?Google本身不是可靠來源,因此我自然需要你給出具體的來源來證明了,我也是按可靠來源指引來辦事而已。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2日 (日) 05:58 (UTC)[回复]
我早就已經提供過文獻的名稱(包括所屬叢書、作者),早就已經盡我的舉證義務。相反地,Sanmosa提出的懷疑就真的只是他的空想,沒有基於任何來源根據。如果照這種做法,說不定之後就有人覺得不用翻閱參考文獻,就能直接指控某個條目內容沒有後面附上的書籍文獻佐證,反正提出這項指控的舉證責任不是在他身上。當然,有人覺得自己沒能力找到出版品的出版單位網站、或在網路書店看到對應內容,反過來指控是其他人的問題,我也沒有辦法。
另外,Sanmosa這種自己不對自己的主張做出舉證責任,就憑空宣稱某本書的「實際內容」與主題內容可能無關,且反過來要求文獻提供者證明,本來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可以想定一個場景,假若只給了「書的序言、各章節介紹、或者只有目錄」,是不是到時候某人又要說這只是看到「部分/經擷取的內容」、而非書籍的「實際內容」,並再次要求基於舉證責任,對方必須在互助客棧提供整本書的盜版內容?--KOKUYO留言2024年5月12日 (日) 06:20 (UTC)[回复]
我實在沒有興趣重複我在ANM發表過的觀點,但從KOKUYO上述的言論可見其罔顧維基百科可供查證的要求,並有意公然縱容潛在的來源不對應問題,還請社羣見證。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3日 (一) 23:00 (UTC)[回复]
如果Sanmosa想要發明可以不看文獻內容指控其他人,例如只要條目內容使用線上沒有全文的書籍等資訊,不用看文獻內容,就可以逕自幫條目掛上原創研究模板,再引用方針說舉證責任是在其他編輯者身上,那是他的言論自由。但只需要提到一點即可,先前即便其他管理員指出,Sanmosa不應在條目發表來源中不曾提到的內容,他卻還是堅持自己有權在條目裡自行點評文獻是非對錯。誰在實際上已經無視方針指引應該很明顯了。--KOKUYO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3:17 (UTC)[回复]
你到底清不清楚這裏到底是在討論甚麽?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避免離題討論的話,你不用逼迫自己發言,但無論如何,你的離題發言已經證明了你在這裏確實只是想要一味地推銷你的觀點(不然為何在你發了那麽多留言來闡釋你的立場以後還是有人説“同意Sanmosa的觀點”?為何一有人説“同意Sanmosa的觀點”你就要像上面那樣反應過度?),社羣是可以不把僅一味推銷觀點的意見當成正當合理意見的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4日 (二) 06:21 (UTC)[回复]
自己先錯誤解釋方針,把已經提供參考文獻的人,恣意指控成沒盡到舉證責任的人,而且還要求對方不能指出您的錯誤。而當原來參考來源真的是講述台灣主題的,卻還繼續指控提供文獻的人叫做推銷觀點,瞠目結舌啊。--KOKUYO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6:31 (UTC)[回复]
另外,當提供文獻的人確實提供文獻內容後,繼續堅持曲解方針,離題攻擊他人的是您。而當別人指出您理解方針指引的錯誤,繼續不理會文獻內容,而堅持指控他人的也是您。什麼時候互助客棧變成您可以曲解方針指引指控他人,其他人不能指正您錯誤解釋方針?--KOKUYO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6:41 (UTC)[回复]
那你説服得到其他人來認同你的觀點嗎?按你這個説法,這裏除了你跟CaryCheng外,全部人都在曲解方針指引,因此你需要不斷“指正”這裏的所有人(而且你還已經這樣做了);你也實在太看得起我們了,我們哪有這個能耐啊?真正讓人“瞠目結舌”的恐怕是你上面的説法吧。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4日 (二) 06:48 (UTC)[回复]
我想前面講的內容,很明顯是指把錯誤把「舉證責任」解讀成「自己不用看內文,就能憑空指控其他人」的您,結果現在硬要離題成我是在指正所有人?然後原本是說要實際看參考文獻,等參考文獻出來,現在又說只要人多的意見就贏,自己打臉自己?--KOKUYO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7:05 (UTC)[回复]
算了,既然你拒絕嘗試理解我説的話,那我不奉陪了,我這不是在自討沒趣嗎?你隨意。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4日 (二) 07:08 (UTC)[回复]
如果从现在条目的语义、事物性质来看
  1. 臺灣:不确定和多义,可能包括对应的地理区域、地理区域所承载的文明、历史等概括。
  2. 中華民國:一个国家政体、横跨两个地理区域,虽然现在主要聚焦于现状的一个地理区域,而另一部分的描述已经分拆过。
  3. 中華民國(臺灣):一个政治主张
  4. 中華民國在台灣:一个政治主张
  5. 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重定向,描述特定时间点,前面一个政体或所在地理区域的历史概述。
还是那个问题:台湾这个语素应该是什么?——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4月24日 (三) 01:41 (UTC)[回复]
所以“台湾”应链接到“台湾 (消歧义)”页面,再分为“台湾岛”“中华民国”……等内容。--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08:59 (UTC)[回复]
明明只要看來源就知道條目可以加入哪些內容,卻還有維基百科的編輯覺得自己就是可以不用看來源,只要自己決定「臺灣」包含有哪些東西?--KOKUYO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09:17 (UTC)[回复]
我上次只是簡單地用專業的單位出版的叢書來快速地舉例,可以用這些書決定臺灣條目有哪些範疇,怎麼就變成全世界會介紹臺灣某某專題的就肯定只有這幾本書、這幾篇文獻?當《臺灣史叢論》會把臺灣政治當成一個需要特別處理專題的想法,自然會找到《臺灣政治史》這類的書;如果《臺灣全志》會有把臺灣外交成為專題的想法,自然可以找到《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這類的書。至於《台灣經濟史》、《台灣美術史》其他專題我就更不用提了。而我這邊都還只是簡單去找書,甚至還沒有去翻閱期刊論文。--KOKUYO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09:32 (UTC)[回复]
并不是没有看来源,事实上所有人不看来源也知道“台湾”一词的含义非常多。问题的关键是,台湾条目首句就将其定性为岛屿,这就一下子将这个语素的语义缩小到了地理范畴,那么再介绍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就矛盾了(就像“舟山 (消歧义)”也可以指舟山群岛,也可以指舟山岛。但在“舟山群岛”条目内并不会介绍舟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它们的地理范围也是完全重合的;“舟山岛”条目也同样不会介绍政治经济等内容,事实上“舟山岛”也完全可以更名“舟山”因为“当地人”就认为这个岛叫“舟山”而不是“舟山岛”,和“台湾岛/台湾”的情况类似)。要么将“台湾”条目的定义句扩充,指出“台湾”的其他含义,表示本条目并不只是在介绍地理意义上的岛屿,要么就将“台湾”作为消歧义页面指出它除了地理之外的其他所有含义,否则就免不了争议。--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09:45 (UTC)[回复]
現在搜尋「中華民國」就是跑到「中華民國」條目,下面有「中華民國政治」等子條目;搜尋「臺灣」就是跑到「臺灣」條目,下面有「臺灣政治」等子條目,這等於「舟山」的情況?然後說什麼只要是島嶼,就一定不能加入政治/政府、經濟等內容,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慣例。例如在中文維基百科,特色條目「四國」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婆羅洲」條目有「政治」與「經濟」等內容。在英語維基百科,「新幾內亞」條目有「政治」等內容,「愛爾蘭島」條目有「政治」、「經濟」等內容,「沖繩」條目有「軍事」內容,「斯匹茲卑爾根島」條目有「政府」內容。難不成其他條目都可以照當時編者掌握的內容來寫(所以有的內容較為完善的條目有寫,不完善的條目就沒寫),就只有「臺灣」必須發明一個不存在的慣例決定怎麼寫?--KOKUYO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10:02 (UTC)[回复]
哪一個島嶼有外交,政治自然是沒問題,但外交此種屬於國家主權的東西,豈能放在島嶼--August0422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10:39 (UTC)[回复]
前面是說因為性質,所以不可以放政治,現在又突然說自然沒問題?同時,又有誰說島嶼就一定不能寫該島與其他地區的關聯,「與那國島」就有寫與台灣的關係,其他一堆島嶼也會有與不同國家的關係。而你覺得「外交」這個詞不好,有人說不可以改名成「涉外關係」或其他名稱嗎?--KOKUYO留言2024年4月24日 (三) 11:02 (UTC)[回复]
國防也是屬於國家之構成要素之一,非屬一島嶼可述之--August0422留言2024年4月25日 (四) 09:00 (UTC)[回复]
又有人說一定要叫「國防」了?實際上,前面早就提到,本來就會有島嶼條目會寫島上的軍事情況。還是照您的標準,《增修澎湖縣志-軍事志》就是在搞澎湖國,《重修台灣省通志-武備志》就是在搞台灣省國?--KOKUYO留言2024年4月25日 (四) 09:08 (UTC)[回复]
所以我可以將台灣條目的國防改為軍事外交改為對外關係對吧--August0422留言2024年4月25日 (四) 09:59 (UTC)[回复]
現在條目裡的段落標題本來就是寫「軍事」了,至於您要把裡面「外交」改成「對外關係」、「涉外關係」還是其他,我沒有意見。--KOKUYO留言2024年4月25日 (四) 10:04 (UTC)[回复]
台灣條目中的地理分類與台灣地理之差別為何--August0422留言2024年4月27日 (六) 03:53 (UTC)[回复]
我不懂您問這個是什麼意思?--KOKUYO留言2024年4月27日 (六) 04:17 (UTC)[回复]
內容實大致相同--August0422留言2024年4月27日 (六) 05:17 (UTC)[回复]
什麼時候有規定,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KOKUYO留言2024年4月27日 (六) 06:11 (UTC)[回复]
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雖説不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方針,但直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4月30日 (二) 10:26 (UTC)[回复]
您確定這個頁面是這樣解釋的?所以照您新發明的解釋,因為「格陵蘭」條目的地理章節介紹的內容是「格陵蘭地理」條目的主題,所以要把「格陵蘭」條目的地理章節刪除?同理,「明朝」條目的歷史章節介紹的內容是「明朝歷史」條目的主題,所以要把「明朝」條目的歷史章節刪掉囉?--KOKUYO留言2024年4月30日 (二) 10:54 (UTC)[回复]
我這個説法建基於August0422所説的“內容實大致相同”的前提,也就是説我的理解是臺灣條目名義上作為對“臺灣”此一主題的主題條目,應該對其子主題作概括介紹,然而臺灣條目內帶有Category:亚洲地理分類,這分類意味著臺灣條目不但沒有起作為“臺灣”此一主題的主題條目的作用,還實際上成為了“台灣地理”主題的主條目。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06:44 (UTC)[回复]
如果您覺得分類不適合,您可以直接刪去分類。但很明顯的,只不過是一個分類被其他編輯加入不適當的內容,就跑出來宣稱說這象徵某個條目的性質立刻改變,這就像主張只要在「日本」條目內加入「日本地理」分類,「日本」這篇條目就從原本介紹「日本」此一主題的條目,變成介紹「日本地理」的條目,這樣的意見明顯沒什麼參考價值。另外,您根本沒有回答我在前面的問題,您宣稱那幾個論述頁面就是「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到底是怎樣解釋出來的,麻煩請您說明一下。是不是只要「格陵蘭」條目沒有刪除地理章節、「明朝」條目沒有刪除歷史章節、及其他條目沒有刪除子條目的章節,依照您的意見就叫做不妥。--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07:24 (UTC)[回复]
現在臺灣條目的定位到底是甚麽我還是沒能夠弄明白,而這顯然並不是我的問題,而這也不僅僅是條目分類的問題,你可以看看Wikidata的連結。我當時之所以發言,是出於對你在2024年4月27日 (六) 06:11 (UTC)的留言中的過度激進的觀念的擔憂,畢竟August0422的留言完全沒有你在2024年4月27日 (六) 06:11 (UTC)的留言裏所認為他有的意思。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0:59 (UTC)[回复]
奇怪,前面我明明就是單純反問「什麼時候有規定,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而您就接著說「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雖説不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方針,但直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也就是說您主張既然有「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這樣的規定,那麼「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而且「直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所以您到底要不要回答,您是從那兩篇頁面的哪一點,發明出「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的激進做法?是不是日本、格陵蘭島、明朝這類有主條目和子條目的條目,只要沒有刪除存在子條目的章節,照您的說法就是大搖大擺無視論述而不妥?--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1:27 (UTC)[回复]
你既然能說你這是在對August0422“反問”,那就是説你認為他存在「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的想法,而我在綜合過去你的意見後認為你的態度有可能是“全留或全刪”,因此我才提及WP:內容分歧的事情。至於你上面其他無中生有的指控,既然我從未有如此想法,那我何苦陷入自證陷阱?如果你只是來不斷誘導我陷入自證陷阱的話,那恕我沒時間奉陪了,畢竟我最近實在也很忙。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4:05 (UTC)[回复]
奇怪,我就是認為中文維基百科本來就不存在這個做法,才反問August0422難道覺得中文維基百科有這個規則應證這個做法嗎?而既然您在後面說有這個規則存在,自然就是您要去證明為何覺得「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代表「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現在又說自己不需要證明此講法了,那您提這個規則幹嘛?--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4:12 (UTC)[回复]
而且當我前面問August0422是什麼意思時,August0422明明是回答「內容實大致相同」。而即便真如您所說「臺灣」條目分類可能不當,「臺灣」條目的內容會與「臺灣地理」條目的內容可能相同的地方,也就只有該條目的「地理」章節。所以我才進一步反問,難道August0422是覺得有規定規定,當A條目的章節內容與B條目內容是同一個對象,就可以刪除A條目的章節,然後您就跳出來說存在這個規定頁面。那麼,當然是您或者August0422需要解釋這件事情。--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4:22 (UTC)[回复]
你到底是如何得出我認為“‘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代表‘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這種結論的?我在2024年5月1日 (三) 10:59 (UTC)的留言已經提到過August0422在這裏並沒有主張過「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在2024年5月1日 (三) 14:05 (UTC)的留言也有說我提及WP:內容分歧的原因是出於對你的態度有可能是「全留或全刪」的擔憂,如果你還是要堅持我意圖將「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與「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相聯繫的不實説法的話,真的,恕我不奉陪,我真的很忙。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4:25 (UTC)[回复]
奇怪,我前面明明就是,由於中文維基百科絕對不存在「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的規則,所以我反問August0422難道您覺得有這規則嗎(「什麼時候有規定……」)?結果您跳出來丟這兩個頁面,還說「直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請問您不是回答「什麼時候有規定」這個反問,那您是要回答什麼?還是您現在要說,您只是丟了與我的問題完全無關的頁面。--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4:31 (UTC)[回复]
如果你沒有看清楚我之前的留言在說甚麽的話,你大可以重新看一遍,我就不重複了。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4:35 (UTC)[回复]
還有,在我前面August0422明明就只是回答「內容實大致相同」,而既然是講內容,我詢問他是不是覺得A條目章節與B條目「內容實大致相同」(因為很明顯這兩篇條目內容完全不一樣),所以覺得為前者章節當刪除,本來就是合理的事情。誰莫名其妙丟出不合理的解釋,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吧。--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4:37 (UTC)[回复]
你到底是在對August0422「詢問」還是「反問」?這兩者的含義很不一樣,後者意味著你自己認為August0422有「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的意思,而前者沒有這種含義。你前些時候説你是在「反問」,現在又説你是在「詢問」,這哪裏“本來就是合理的事情”了?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5:24 (UTC)[回复]
奇怪,在一個接續討論是否要刪除「政治」、「外交」、「軍事」等章節的言論後面,August0422直接跟進提到「臺灣」與「臺灣地理」內容內容相同,而唯一可能相同的地方就是「臺灣」的地理章節。就我所知,中文維基百科不存在「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的規則,所以我問August0422什麼時候有這規定,結果您現在說這樣問不是「合理的事情」?而在這個問題下方,您突然提出兩個頁面,還說「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正常的人都會理解為您支持「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吧?另外,我們只要換一個問題,就非常一目了然:
  • A:為何某物理條目裡面有美國物理研究機構的研究,這是不是太西方而要刪除?
  • B:因為那在學術界是重要的物理機構,並提出諸多與該主題相關的重要研究。
  • A:為何某物理條目裡還有1970年代的研究數據,這數據是不是太舊要刪除?
  • B:因為那個研究是相當經典的研究,目前該研究尚未被推翻,也沒有其他新的實驗數據。
  • A:為何某物理條目裡有物理學者薇薇的研究?
  • B:我不懂您問這個是什麼意思?
  • A:男生比較懂物理的事情。
  • B:什麼時候有規定,維基百科只能使用男性物理學者的研究,其他女性物理學者的研究就要刪除?
  • C:XXX頁面雖説不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方針,但直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
  • B:我前面是要反問A是不是覺得……。所以C您的意思是中文維基百科的那個頁面是指中文維基百科要刪除女性物理學者的研究?
  • C:(略)
  • B:(略)
  • C:(略)
  • B:我前面只是詢問A是不是覺得維基百科只能使用男性物理學者的研究。
  • C:您前面用「反問」,短時間又改用「詢問」,實在讓人懷疑您當初「詢問」或「反問」的合理性。如果您一開始就是「詢問」,我就不會提XX頁面的事情。
現在這位C說,他要大家不應無視XXX頁面,是因為B回應「什麼時候有規定,維基百科只能使用男性物理學者的資料?」並非「合理的事情」。我覺得這個例子,大家可以很明顯知道誰對誰錯了。--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5:47 (UTC)[回复]
請你回答我你當時到底是在對August0422「詢問」還是「反問」,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把(你自己定義的)「反問」重新定義為「詢問」實在難以不讓人懷疑你當初「詢問」或「反問」的合理性。如果你一開始就是「詢問」的話,我不會提WP:內容分歧的事情,然而你一開始卻是在「反問」(這是你一開始自己説的)。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1日 (三) 15:53 (UTC)[回复]
不管是詢問(字典定義:諮詢查問;或是這樣定義:詢問的動作;或是您特別定義成:不知道有沒有才詢問?)還是反問(字典定義: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或是這樣定義:認為應該沒有,但還是詢問看看有沒有),如果有規則指出「編者只要覺得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那都是要照這規定跑。但現在看來就是沒有這個規則,但是您卻在這個問題下方說有這個規則,還跟大家說「雖説不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現行方針,但直接大搖大擺地無視似乎並不妥當」。這是您自己在我的問題下方所做的回應,現在反過來怪問問題的人,維基奇聞啊。--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6:05 (UTC)[回复]
關於「詢問」和「反問」,無論是依照辭典定義的「諮詢查問」或「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或者原本要指的「詢問的動作」或「認為應該沒有,但還是詢問看看有沒有」,是「詢問」和「反問」根本就不影響問題的合理性。而且這兩個詞都是為了分析您的行為才用這些詞方便說明使用的,根本不可能會影響您的的回答。除非您會時空逆轉之術,否則「如果你一開始就是『詢問』的話,我不會提WP:內容分歧的事情」這句話只是莫名其妙怪罪別人。--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6:36 (UTC)[回复]
同樣用前面那個物理條目的例子,您就是在B的「什麼時候有規定,維基百科只能使用男性物理學者的資料?」問題下面,接續回應說有這項規定且大搖大擺無視似乎不妥當的C。現在過了好幾個小時後,C跑出來說B一下講「詢問」一下講「反問」,總之就是B害他幾個小時前這樣回答。奇怪,自己幾個小時前提出自己接受不了的規定解釋,就不能自己承擔嗎?非得要拿幾個小時後,自己設定詞彙定義來指控別人讓您回錯問題?--KOKUYO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6:54 (UTC)[回复]
“2024年5月1日 (三) 14:05 (UTC)的留言也有說我提及WP:內容分歧的原因是出於對你的態度有可能是‘全留或全刪’的擔憂”這句話我只重新抄送一次,如果你還是當成看不到的話,那你自便,我不奉陪了。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2日 (四) 09:38 (UTC)[回复]
原來又是自己憑空幻想一個別人不存在的目的和意思(我只問維基百科有這規則,根本就沒有您所幻想的意思),就可以在互助客棧發表一個維基百科從來都沒有的規則解釋,還警告其他人大搖大擺不理會該頁面是不妥。當其他人要求說明為何如此說,就不正面回應,只是反覆用自己幻想的理由說其他人害的。反正明眼人都能看懂您做了什麼,不是嗎?--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0:20 (UTC)[回复]
啊,上面的討論離題了。但是我還是沒能夠弄明白現在臺灣條目的定位到底是甚麽,雖然這裏看起來應該沒有人想認真討論這點就是了。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2日 (四) 13:21 (UTC)[回复]
不同人有不同立场,我不觉得这会得出共识。--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3:24 (UTC)[回复]
我倒覺得有些明明很基本、通用性的規則,卻不知道為何有人不斷針對「台灣」條目憑空創造不曾存在的「做法」。例如,明明中文維基百科的其他島嶼條目都可以寫政治、經濟、文化等章節內容,就有人憑空創造島嶼不能有這些章節的做法;明明決定一個條目是否是相同主題,是要看其該條目完整寫出的內容結構是否相符,就有人會發明只要兩篇條目出現相關的分類,兩個結構完全不同的條目就硬要說是相同主題的條目。--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3:53 (UTC)[回复]
台湾比较特殊和广受关注,且该词汇在每个人心中有不同定义与偏好,比如“台湾”一词是否适合代表台澎金马的政权。您说的“其他岛屿条目”不尽然吧,比如马达加斯加岛。--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4:07 (UTC)[回复]
奇怪,在那麼多的島嶼條目,您為何不舉早就已經是典範條目的「四國」,而偏偏選一個地理條目?找一個地理類型條目來指導島嶼條目怎麼寫,不覺得就像拿地理條目指導國家條目怎麼寫一樣奇怪嗎?--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4:16 (UTC)[回复]
“四国”条目不仅仅是一个“岛屿”条目。里面“四国”语素是包含“四国岛”和“四国地方”两个含义的(四国地方是重定向到四国的),当然也应该包括“四国地方”这一地方概念暗含的政治文化等内容。--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4:26 (UTC)[回复]
那也只需要在條目序言多寫些說明會同時提到被劃入「臺灣」的空間地理定位。實際上,「臺灣」條目本來就與「四國」條目的寫法沒什麼差異(「四國」條目也同樣第一句是寫「四國是日本四大本土島嶼之一」)。--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4:49 (UTC)[回复]
因为我从島嶼國家列表里找的,里面没有四国。马达加斯加也是典范条目。所以“其他岛屿条目都可以写”吗,马达加斯加#历史也没从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条目中拆出去嘛。回到我之前的观点,我觉得可能是不少人愿意向“台湾”条目里塞入中华民国的内容,我不置可否,只是觉得“台湾or台湾岛”为主名称/主题不会有结论。--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4:29 (UTC)[回复]
我倒認為反而應該避開這種島嶼國家(及類似的海外領地條目),因為國家/行政區劃條目與島嶼/地區條目的主條目與次條目安排應是不同的概念(雖說島嶼寫得很細,確實有可能是很像國家條目)。而依照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現狀,國家條目還是要對應「中華民國」條目(除非我們已經學習英語維基百科,把「中華民國」與「臺灣」合併,「臺灣島」與「臺灣地理」合併,那麼就有參考價誌)。--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4:41 (UTC)[回复]
原來自己從別人的問句幻想出一個對方不曾主張的意思,然後以此回答一個維基百科從來不曾有的規則,並且還跟大家說如果大搖大擺不理該頁面不妥,這叫做有想要認真討論條目喔?--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3:42 (UTC)[回复]
這樣説吧,WP:內容分歧en:Wikipedia:Content forks#Pages of the same type on the same subject)的説法是“兩條介紹全相同的事物的條目”(重複內容分歧)與“因貢獻者對條目內容的見解有分歧而就同一主題另立主張另一觀點的條目”(POV內容分歧)的存在是不合適的,現在“臺灣”與“中華民國”屬於POV內容分歧(而且也有相當部分的內容同樣屬於重複內容分歧),而如果把這兩個條目的POV內容分歧解決了,前者跟“台灣地理”就會屬於重複內容分歧,因此如果要認真按enwiki頁面那邊的説法來走的話,“A條目的一個章節所指的東西與B條目條目相同,就要把A條目的章節刪除”不一定必然不成立。POV內容分歧問題沒人留意到在我的預期之內,然而重複內容分歧是可以以直覺判斷的,而且前幾次討論也實際上是在聚焦於重複內容分歧的問題。我重新看了一下這裏與過往的討論,我的總結是主張或傾向維持現狀的人似乎並不把重複內容分歧當成需要處理的問題,然而這問題實際上是亟需處理的。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3日 (五) 14:00 (UTC)[回复]
在「臺灣」主條目與「臺灣地理」子條目先後建立關係相當明確的情況下,我問的明明就只有問主條目的章節與子條目的關係,您卻硬是回答成兩個主條目的關係,誰在問東答西非常明顯了吧。且明明頁面上已經寫明,維基百科鼓勵編輯從主條目(「臺灣」)的內容中獨立出子條目(「臺灣地理」)摘要,並讓主條目統合這些子條目的摘要。這時候就當作沒看到,而硬是要解釋成這頁面是主張把主條目(「臺灣」)合併到子條目(「臺灣地理」)?還有,誰說當「臺灣」條目與「中華民國」條目不屬於相同條目,「臺灣」條目就必然會與「臺灣地理」條目是相同條目,又是您的原創研究?--KOKUYO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14:44 (UTC)[回复]
另外,我很早就有說過,要麼就是維基百科社群認定介紹當下「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文獻早就是同一主題的文獻,因此介紹當下情況的「中華民國」與「臺灣」條目整合成一個條目(英語維基百科的做法);要麼就是基於兩者歷史軸線差異視為不同主題的文獻,並依情況建立各自主題的子條目(中文維基百科當前的做法)。至於「臺灣地理」(Geography of Taiwan),它就始終是「臺灣」的子條目。--KOKUYO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15:04 (UTC)[回复]
畢竟我需要以這裏的討論串為背景留言,我自然需要提現況,要是你覺得這算是“問東答西”的話,那我實在無法按照你設想的方式來“認真討論條目”。我的見解是中文維基百科雖然嘗試採取“基於兩者歷史軸線差異視為不同主題的文獻”的approach,但並沒有真正如此做到,而問題的癥結在於用戶僅以文獻的摘要或總論,而不能或拒絕以文獻正文的具體記載來判斷來源介紹的東西是甚麽,按你的話説的話就是忽視了潛在的“兩者歷史軸線差異”。我個人對於採取現在的approach還是enwiki的approach並沒有太大意見,但採取了其中一個approach後不完全貫徹執行顯然是有問題的,這就是出現前幾次與現在這裏的討論的根本原因,現在的討論實際上就是想完全貫徹“基於兩者歷史軸線差異視為不同主題的文獻”的approach而已。當然,要是社羣想要推翻原有的approach而改採enwiki的approach的話也不是不行,這甚至也不違背WP:避免地域中心#政治,但還是需要確保新的的approach能完全貫徹執行。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3日 (五) 15:19 (UTC)[回复]
很明顯的,參考文獻的狀況就是要麼「中華民國」條目與「臺灣」條目合併,要麼就是保持現狀。另外,我是不知道您是什麼憑空做出後面的指控,請問您看過所有的來源了嗎?您知道除了幾套叢書,還有一大堆不同主題的臺灣專題研究嗎?--KOKUYO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15:38 (UTC)[回复]
這不重要,單是上面我指出了有參考文獻名義上講述「臺灣」但實際上講述「中華民國」,然而有用戶仍然認為參考文獻是在講述「臺灣」已經能反映我説的“忽視了潛在的‘兩者歷史軸線差異’”的問題了,這與有多少個來源無關,而是跟來源的使用方式有關。在「中華民國」、「臺灣」兩個條目按現狀分立的情況下,只要用戶對來源的使用方式不更正,而社羣拒絕正視這個問題,那可以預見類似這裏的討論將會不斷出現,直到問題真正得到解決,或「中華民國」、「臺灣」兩個條目不再按現狀分立為止。Sanmosa 全方貧工之聯合 2024年5月7日 (二) 04:01 (UTC)[回复]
1.「臺灣」(94種語言):此條目整體結構並無不妥,也無須改名。因為與「臺灣歷史」比較,「臺灣」著重現況的描述,然而它所連結的英維版本卻是「Geography of Taiwan」(25種語言);與「Geography of Taiwan」對應的中維版本叫做「台灣地理」(25種語言)。為何「臺灣」跟「台灣地理」都連結同一個英文頁面?
2.中維「臺灣」本該對應英維「Taiwan」(238種語言)才正確,可是與英維版本對應的中維已經被「中華民國」(238種語言)占了去;奇怪的是英維「Taiwan」連結的日維版本竟是「中華民国」(238種語言);所以我就好奇「中華民國」有英維專屬頁面嗎?還真沒有!只找到一個接近的,叫做「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64種語言),與之對應的中維版本稱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64種語言)。
3.法維「Taïwan」(238種語言)與英維「Taiwan」同一陣線,西班牙語版「República de China」(238種語言)與德維「Republik China (Taiwan)」(238種語言)、日維「中華民国」基本一致。
4.小結。在一開始(第1點)原本是打算讓「臺灣」(94種語言)與英維「Taiwan」(238種語言)頁面相互連結,但基於第3點,這個問題變得愈加複雜;後來我去點閱日維「台湾」(94種語言),發現它寫得很翔實。心得是臺灣」(94種語言)自始至終就沒有與之對應的英文版本(94種語言),因此建議管理員移除「臺灣」(94種語言)之英維「Geography of Taiwan」(25種語言)頁面連結,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Xiaoxuang留言) 2024年5月1日 (三) 01:26 (UTC)--Xiaoxuang留言2024年5月1日 (三) 16:09 (UTC)[回复]
因為決定跨語言連結內容的Wikidata,所以您要看Wikidata的「臺灣」項目,而Wikidta是允許放上重定向連結。所以很明顯,以Wikidata的角度來說,它們確實已經把各語言具有相似定義的連結整理在一起,只是有的語言是將那個連結重定向至其他條目而已。--KOKUYO留言2024年5月2日 (四) 15:04 (UTC)[回复]
我已經先把Wikidata上被標記重定向連結清除掉,所以現在「中華民國(Q865)」、「臺灣(Q22502)」、「臺灣地理(Q22525)」三個項目的關係應該非常清楚。至於個別維基百科要如何命名自己的條目,如他們要把對應Q865的條目命名為「中華民國」、「臺灣」、「自由中國」或其他名稱,本來就是他們自己決定的事情。另外,我是不知道為何前面有人要提Wikidata,因為即便重定向影響連結導向,但Wikidata三個項目很明顯就是把三者分開看待。--KOKUYO留言2024年5月3日 (五) 15:17 (UTC)[回复]
下方有用戶提到「臺灣(Q22502)」(89種語言)重新定向連結到的「多種語言」版本標題是關於地理的介紹,我認為KOKUYO可能需要騰出一些時間逐個檢視,將這些偏向自然史觀介紹的外文版本分類至「臺灣地理(Q22525)」更合適。這些外文版本基於某種大家心裡都有數的緣故,把ROC和Taiwan混為一談、併為一個條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因此也就沒另創一個Taiwan條目之必要;「臺灣地理」等於是這些ROC、Taiwan、ROC (Taiwan) 等外語版本的章節主條目或延伸。如按照桐生ここ等人說法,中維要以外文為依歸比照辦理,那應該提出「中華民國(Q865)」名稱改跟英維「Taiwan」或德維「Republik China (Taiwan)」一樣才是;如此一來,「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及「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都有各自條目,「中華民國」條目反倒消失;我認為這情形跟明朝南明明鄭類似,平時沒事,不過如果要申請優良或典範條目,完整度絕對會被放大檢視。誠然「中華民國」(19世紀下半葉至今,國祚不足200年)與「臺灣」(史前時代至今)兩條目的時間軸概念不同,其間亦有交集,眼下如同繫著各式各樣口味粽子的繩結,本身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條目;建議有志編輯者,結構及內容上可參考、比較「Template:中華民國主題」、「Template:臺灣主題」所陳綱要。--Xiaoxuang留言2024年5月18日 (六) 22:32 (UTC)[回复]
前面我就單純說明,我已經把維基數據的重定向的部份清掉,確定每個維基百科的條目確實連結到與其最相關的數據項(儘管依照維基數據的方針,本來就可以留下與該數據項同樣實體的重定向)。那現在您的意思是,「臺灣」的條目不用連結到與該條目名稱和內容目的最相近的數據項「臺灣」數據項,而是硬要連結到「臺灣地理」數據項,那「馬爾他」、「馬爾他島」和「馬爾他地理」的數據項是不是也要比照辦理?您確定維基數據是這樣做的嗎?--KOKUYO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09:38 (UTC)[回复]
看標題就知道詳情,未免太神!我的意思是,某些外文版本通篇內容只是關於臺灣地理的介紹,對應到中維「台灣地理」本就理所當然。中維「台灣地理」是「臺灣」的子條目,如同德維「Taiwan (Insel)」是「Republik China (Taiwan)」的子條目一樣。
我先前列舉:『「臺灣」自始至終就沒有與之對應的英文版本』[附註1],之後您快速處理了這個問題;殊不知,外文版本多參照英維「Geography of Taiwan」直譯,多半有同樣情況,顯然德維「Taiwan (Insel)」是其中一例;我當時並未點閱「Taiwan (Insel)」以致漏網。所以才建議您可能需要花些時間逐個檢視「臺灣(Q22502)」不同語言版本條目頁面的實質內容,再來判斷是否有移動的必要;光看標題誰知道內文介紹些什麼。
讀者通常只看見他們眼前所見到的,哪來功夫深究原因,當然劈頭直接問為什麼德維「Taiwan (Insel)」只是單純介紹地理?且三五不時有人提出這類質疑,癥結所在就是我上段提到的。
您上回處置了英維,或許今次輪到德維,難保下回別人引某個語言版本論述後又重啟同樣話題;為何不能通盤解決、防範未然?非要每提一次解釋一次,甚至引發爭吵,何苦來哉!
(附註1:研判這可能跟條目人氣、完整度有關。中維「台灣地理」,現況是一篇點列、圖文形式相互參雜的草稿,實際參與編輯的人少,平均每日點閱數(238人次/天)也不多。「臺灣」光地理一個章節篇幅就吊打「台灣地理」,加之「臺灣」所涉內容包羅萬象,平均每日點閱次數達3,092人次;人氣是前者的13倍。英維「Geography of Taiwan」及某些外文版本自然順勢依附後者,如此條目持續完善的潛力和可能性較高;若依附前者,門可羅雀淪為一灘死水的概率飆高!這是我基於人性及心理學的解讀。可是這樣作法,根本上影響了中維編輯者的判斷。)
(附上個人理解:中維「馬爾他島」是「馬爾他地理」子條目,「馬爾他地理」是「馬爾他」子條目;它們的外文版本,我沒有點閱,不過,邏輯上應該是一致的。)--Xiaoxuang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22:10 (UTC)[回复]
由於最早您講的是跨語言連結適配的問題,所以我就依照維基數據的常見作法,純粹處理負責跨語言連結的問題。但如果您提到條目翻譯順序之類的意見,那麼很明顯您所謂「『臺灣』自始至終就沒有與之對應的英文版本」、及以此產生的諸多主張,明確就是與事實不符的。在2001年至2012年,英語維基百科本來就是分成「Republic of China」、「Taiwan」、「Geography of Taiwan」三篇條目。--KOKUYO留言2024年5月21日 (二) 09:03 (UTC)[回复]
看到其他語言都是「台灣島」比如de:Taiwan_(Insel),支持台灣作為純地理條目,對應其他語言的「Taiwan(島嶼)」;非地理內容移動到中華民國,對應其他語言的「Taiwan」。--桐生ここ[讨论] 2024年5月10日 (五) 21:36 (UTC)[回复]

KOKUYO 君自去年以來一直主張的方案差不多就是「英維」模式,也即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所以介紹中華民國就是介紹台灣。但是這樣的作法就會導致整個條目看起來非常得彆扭,像個四不像。現在的中文寫法也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因為通篇給人以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觀感,導致在簡短地介紹大陸時期時,一些語句讓人聽起來很彆扭,像是「國家得到了發展」,到底是哪個國家得到了發展?如果按照全文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 contextual 基調,那這裡這句話就是在描述一個「外國」在發展,與「中華民國台灣」無關。

台灣只在 1945 年之後才和中華民國發生了關係,在此之前的台灣和中華民國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在介紹中華民國歷史時提到台灣在 1945 年之前的歷史甚至從史前時期開始簡述,這個感覺是很奇怪的。KOKUYO 君提到了《中華民國年鑑》一類的資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材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國官方為了解釋自己的合法性而「獨創」出來的一種「揉合史觀」(聽說叫做 Y 型史觀)。

但是這種 Y 型史觀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說 1945 年之前的台灣歷史(乃至從史前時期開始)都算做在介紹中華民國歷史時的一部份(儘管確實並沒有稱其屬於中華民國,但卻給予介紹),那是不是還應該有「中華民國遷台後的大陸地區歷史」這樣一個介紹 1950 年以後的大陸地區的環節?這顯然是荒謬的。中華民國的「前史」,應當是中華民國建立時所取代的國家的部分歷史(因為要講述它是如何建立的),中華民國的「後史」,應當是哪天倘若中華民國改憲成了「台灣國」,那麼記錄到「台灣國」的成立便可以了。換言之,中華民國這個名字是政治性的,而非地理性的。

個人認為,介紹中華民國的條目就應該以中華民國為視角,它的國體、法統雖然經歷過幾次變換,但其歷史是連續的。而所謂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只是中華民國歷史中的一個階段。無論它在如今看來多麼地佔據中華民國歷史的主體部分,它也仍舊是中華民國歷史的一個階段,並不能夠等同於中華民國。當然,在撰文比例上,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的歷史自當佔據應有的較大篇幅。

而台灣這個概念,則就如同「中國」這個概念一樣,不同的政權來了又走,因此針對台灣的介紹可以從史前時期分段講起,而此時中華民國只是台灣歷史的一個階段,是目前的階段,也是諸多階段中的最後一段,但仍舊是台灣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中華民國歷史的一部分,「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但中華民國不等同於台灣,台灣也不等同於中華民國。除了這段合二為一的歷史階段外,在其他的歷史時間上,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台灣是台灣。

這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事實。因此應當分立兩個詞條,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去講述,講中華民國就按中華民國的比例去講中華民國,講台灣就按照台灣的比例去講台灣。

因為現在往往人們一提中華民國就會想到台灣,因此可能覺得有所混淆。但我舉一個例子便可發現將中華民國和台灣的概念混淆是多麼可笑:就像「中國」和「清帝國」的關係一樣。講「中國」,就平均地介紹中國這個地理方位上存在過的各個政權和階段,可以從先商講到清,再到中華民國;而「清帝國」則是一個政治術語,是從後金開始講,講到 1912 年結束。滿人的過去歷史可以做為「清」的「前史」,而遜清小朝廷、張勳復辟、靜園時期、滿州國可以簡單敘述作為「清」的「後史」。但 1644 年之前的「關內」歷史、1683 年之前的台灣,都不能算是「清」的前史,沒有從史前開始講述這兩者歷史的必要(只要略介紹 1644 年前後的明國背景以及 1683 年前後的明鄭背景就可以了)。透過這一例子便可以看出,中華民國官方如今推崇的 Y 型史觀實際上是很滑稽很站不住腳的。

或曰:那為甚麼美國講歷史要從原住民講起?因為美國的建立和擴張是直接建立在取代了原住民的歷史上的,因此原住民歷史屬於它的「前史」。但中華民國的建立實際上並不涉及台灣,因此介紹台灣的歷史作為中華民國的「前史」是站不住腳的。

一點個人粗鄙的意見。

p.s.: 寫了這麼多之後,發現我的觀點和 GlenHelvetica 君(以及 Cwek 等君)在之前的一次討論中的觀點幾乎完全相同。我也看過了 KOKUYO 君的所有的辯解。但恕我無法接受「Y 型史觀」,仍舊堅持認為應當兩線論述,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的歷史無須包含台灣的史前時期至清治時期,只要簡單介紹一下中華民國接管台灣時的情況就好了。而台灣歷史也無須介紹中華民國是如何建立的,只要簡單介紹中華民國遷台時的大陸地區背景原因就好了。

KOKUYO 君在前次討論中舉了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台灣大學的例子。恕我直言,這兩個例子均不恰當。清華的例子是因為它自我定義為「復校」,且人員(校長)、基金等仍為原班人馬,因此國立清華大學的概念更類似於中華民國,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前後兩個部分是連續的。因此當然都要介紹。而國立台灣大學則是一個簡單的「更名」的問題,它本身依舊是連觀的。因此日治時期的歷史也當然要講。

講中華民國的時候把台灣的歷史從史前時期講起,無論如何簡略,其實都是不適宜的。這就好比介紹中共的「解放日報」,你可以講西安時期、延安時期和上海時期,但是沒有必要把申報的歷史從頭講一邊,無論多麼簡略。

總上,我發現我的這段討論是多餘的,我完全認同 GlenHelvetica 的觀點(以及 Cwek 等君)。不認同 KOKUYO 君的辯解。但因為之前已經討論過,因此就不想再多做討論了。留給諸君繼續辯論吧。

p.p.s.: 又看了一些,發現這簡直就是中文維基的常見紛爭,似乎自從 Y 型史觀被發明出來之後就有了辯論。幾乎我想到的觀點都有人說過很多遍了。我還是太年輕、太簡單、有的時候幼稚了。

p.p.p.s: 為 GlenHelvetica 君當時的觀點補充兩句:英國、德國之類的國家介紹之所以介紹古史,是因為這樣的條目將現行政治實體與該政治實體所轄之範圍的地理融合了。但是「德意志帝國」的條目,因為是一個純粹的以政治實體為核心的介紹,因此就沒有「從古講起」,只是講了前、後一點時間,作為它的「前史」和「後史」。因此我們不反對在「中國」或者「台灣」中講各自古(本應該如此),但是在「中華民國」中講古,無論是講中國這片地理方位的古(也即上溯至晚清以前的歷史),還是講台灣這片地理方位的古(上溯至日治時期末期以前),都是不適宜的。因為中華民國很明顯是個政治概念,而非地理概念。這裡其實我在上面舉清帝國的例子時就已經突出了這一觀點了。Boreas Sawada 2024年5月21日 (二) 21:55 (UTC)[回复]

同意,台湾与与那国岛、海南岛等地的最大区别在于,存在现实的领土争议和国际关系危机。不能因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没有好感,就忽略使用中文的人口中对台澎金马地区的主权归属高度敏感,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台湾应当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同时,中维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做其它语言版本的奴隶,在“台湾作为主权国家名称”这一尚未经过成文法律或国际条约广泛认可的论述尚有较大争议的情况下,不建议把其它语言维基百科的其它思维模式的观点作为有效的论据。

或者说,在中文语境中,“台湾”并非法理意义上主权国家的名称,且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编者与读者都高度关注的议题,因此作出任何不符合相关法理的论述都必须慎之又慎;在无法堆叠共识的情况下,依照两地宪法及相关法律进行概括性论述是最能照顾各地读者(不要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感情的方式。第N+1种声音 2024年5月28日 (二) 14:41 (UTC)[回复]

刻晴条目能否收录用刻晴悼念李克强的事情?[编辑]

通用規範漢字表》以外的簡體字是否應該類推簡化[编辑]

原創譯名?[编辑]

@Taydou你所創建的独立浸信会(Independent Baptist)、白白赐予的恩典神学(Free grace theology),經過我搜尋找到的常用譯名為「自理浸信會」、「自由恩典神學」。不過我也不是基督教專業,所以請各位提供意見。--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5月8日 (三) 12:47 (UTC)[回复]

就后者,没看出很常用的完整译名。读秀文献中“白白的恩典”几十条,“白白赐予的恩典”8条,网上看到两三处“自由恩典神学”、“免费恩典”。自由似乎非正确翻译。--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8日 (三) 13:08 (UTC)[回复]
  • 此处free不是「自由」,而是免费的,无代价的,无偿的。圣经常用的词是“白白”。如下列经文:

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风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 (马太福音 10:8 和合本) 如今却蒙 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 (罗马书 3:24 和合本)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 (罗马书 8:32 和合本)

我本想用“白白的恩典”,但是查了网上词典,“白白”不是个形容词,而是个副词,所以后面加上了“赐予”。其实也可以翻译为“不劳而得的恩典”或“无功而受的恩典”。

Independent Baptist 在我们浸信会的圈子里就是独立浸信会。--User:Taydou留言2024年5月8日 (三) 21:55 (UTC)[回复]

条目名改成“白白恩典”是否更好,简洁常用。英文条目名的theology,是有明显意义还是消歧义作用?--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8日 (三) 22:37 (UTC)[回复]
不建议改,因为“白白”不是形容词。如果执意要改,请改成“白白的恩典”,而不是“白白恩典”。--Taydou留言2024年5月9日 (四) 23:37 (UTC)[回复]
诗歌(伯特利新声诗歌[M]. 1946)、词典( 《近代传教士所撰两岸闽南方言文献集成及其研究 第7册》217页)中存在“白白恩典”,我觉得算是简称。“王兆丰译. 加尔文传 This was John Calvin eng[M]. 2006”等部分书籍也有这样写。但“白白的恩典”也确实更常用。至少,我觉得序言中记作也称或别称。--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7:50 (UTC)[回复]
条目中的“神学家”是研究者还是倡导者可能应解释清楚,或者“**派神学家”。“上帝自由的恩典”与此的关系?某种原则与教派或理念是否同名。“自由恩典”是否算常见的译法或误译。《海盗》一书中提到的(旧)自由恩典教派是什么[2]。序言的“排除了善行和坚忍,持守永恒的安全”“个人确据的可能性”我感觉不好理解。--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8:22 (UTC)[回复]
白白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副詞,教育部查到的[[3]]--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5:52 (UTC)[回复]
白白作形容词时意思是很白,与条目中白白的意思不同。--Taydou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2:05 (UTC)[回复]
是作副词啊。白白取得。“白白的”反而比较累赘,但用来形容某物似乎也行。恩典形容事物或举动似乎都可行。--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2:11 (UTC)[回复]
我只是提醒白白也可以是形容詞而已--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2:12 (UTC)[回复]
雖然與本條目意思不同,因為你說因為白白不是形容詞,其實可以是形容詞,只是意思是很白,所以與條目很無關,只是想反駁而已,但也有可能是我誤會--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2:15 (UTC)[回复]
我本人是支持改成白白的恩典會比較好,因為形容恩典還可以,更且好像比較常用--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2:17 (UTC)[回复]
白白的恩典,白白是形容词,而形容词的意思是很白。很白的恩典是什么?说不通。--Taydou留言2024年5月28日 (二) 15:30 (UTC)[回复]
  • (!)意見:对这两个概念的常用译名是什么?如果有,就用。如果没有,就不要翻译。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这里原创翻译。 --ᡠᠵᡠᡳUjui ᡠᠵᡠUju ᠮᠠᠨᡩ᠋ᠠᠨMandan 2024年5月20日 (一) 07:16 (UTC)[回复]
  • (!)意見独立浸信会白白赐予的恩典神学看得出來是翻譯自英維,一個中文文獻都沒有。個人谷歌了一下,Independent Baptist應該翻譯為「自立浸信會」,類似概念有中國自立教會。美國的一些華人浸信會也是如此翻譯「三藩市華人自立浸信會」(CHINESE INDEPENDENT BAPTIST CHURCH OF SAN FRANCISCO)。
  • 「Free Grace」,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的翻譯是「白白的恩典」,基督教大學Global University的庇哩亚圣经学院的資料庫翻譯是「Free Grace Theology」「自由恩典神學
  • 最後多嘴說一句,基督教中文本地化多年,中文資料是不少的,真的犯不著搞原創翻譯。--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6:44 (UTC)[回复]
  • @Taydou:根據目前找到的資料,独立浸信会改為「自立浸信會」,白白赐予的恩典神学改為「白白的恩典」。如果沒有新的中文教會文獻資料,請移動條目名稱。--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8日 (二) 08:53 (UTC)[回复]
    反对。independent Baptist 就是独立浸信会,“独立”符合该宗派的立场和精神,自立不符合。“白白的恩典”不合中文语法,因为“白白”作形容词是很白,“很白的恩典”说不通。不能因为网上搜到一两个例子就拿来使用。--Taydou留言2024年5月28日 (二) 15:36 (UTC)[回复]
    独立浸信会目前主要存在美国,中国大陆没有,所以没有对应的译名很正常啊。independent就是独立,主张各教会互不隶属,互不控制。自立是 self reliance,完全歪曲了该宗派的立场,因为教会 reliance 的对象只能是God,而不是自己。--Taydou留言2024年5月28日 (二) 15:48 (UTC)[回复]
    我舉的例子是「美國」的三藩市華人自立浸信會的中文及英文名([4]),就是「自立浸信會」。如果你認為其他說法才是對的,請給出相關來源(WP:V),否則就是原創研究。
    「白白的恩典」是「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的譯名,你有其他說法,也請給出相關來源。無論怎樣,也已經是馬來西亞的說法,你也應該作出地區詞處理。--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05:15 (UTC)[回复]
    我在独立浸信会的圈子里生活多年,我觉得我还是有发言权的。难道我们宗派的名字我们不能决定,必须由外人来决定吗?你提供的例子我也查了他们的网页,他们的表述显示他们与独立浸信会不同,起源不同,立场也不同,理由也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他们起源自中国,类似于国内的三自教会,理由是摆脱对外国差会的依赖,建立自立的本土教会,这很好,但和独立浸信会不同。简而言之,他们处理的是国内教会与外国差会的关系,要建立中国本土教会;而美国的独立浸信会处理的不是这样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个又一个的独立的,互不隶属,互不控制的教会。一个自立教会不一定就是独立的教会,国内的很多教会就是如此,他们并没有和外国差会有关系,但是他们的模式依然是母会控制子会的关系。--Taydou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5:31 (UTC)[回复]
    您提供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您为何觉得他们的观点能接受,而我的观点就不能接受?他们是基督徒,我也是。就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发表在网上,而我的观点没有在网上吗?由于政治原因,国内很多教会的声音是不能听到的,难道就只参考网上那些可以听见的声音,觉得他们就代表了教会的整个群体?--Taydou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5:52 (UTC)[回复]
    任何人都可以聲稱是專家,是相關人士。這些內容明顯不是常識,那就要給出來源。既然你是相關人士,列出一本權威的中文來源,證明你的說法應該也沒問題吧。
    退一步講,就算你是相關人士,你能代表所有中文圈嗎。地區詞處理還是無法避免。--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06:43 (UTC)[回复]
    另外,附上一篇文章既不“自由”也不“百科”的维基百科是个什么东西?,對方聲稱是教授,對自身家族歷史深有研究,編輯自己祖宗的條目時,由於給出的「來源不可靠」,相關編輯被回退,只能在外面寫文發洩。
    。--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06:54 (UTC)[回复]
    据我所知,目前中文世界还没有独立浸信会的教会;即使有,也没有发布在网上。在没有中文资料的时候,翻译不就是很正常的事吗?你非要我提供中文资料,不是强人所难吗?--Taydou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7:38 (UTC)[回复]
    所以我上面給出的美國「三藩市華人自立浸信會」([5])不算中文世界的IFB?
    我谷歌一下,也能找到香港的說法,香港浸信教會也是如此自稱「我們是一間信奉基督的自立浸信教會。」([6]),還有勝利道潮語浸信會「1988年正式成為自立浸信會」([7]
    我還找到《自主與關懷:香港浸信會百年史,1901-2001》「香港浸信教會源自1842年美國浸信會叔未士(J. Lewis Shuck)所開設的「皇后大道浸信會」;至1901年,由華人信徒起而創立「香港浸信自理會」,宣告自立。」,「浸信自理會」也是一個可以採納的翻譯。--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05:28 (UTC)[回复]
    那我刚刚搜索,也找到了“独立浸信会大会”,还有“基督独立浸信会学院”。我还是坚持独立浸信会是最准确的名称,也坚持认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英文世界Independent Baptist 的立场。好了,话已说尽,不再赘言,不再回复。--Taydou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15:59 (UTC)[回复]
    「基督独立浸信会学院」是一個第三方在线教育搜索平台的翻譯,我去官網看了,沒有中文翻譯([8])。「独立浸信会大会」那個網站,看一下網站裡面的中文內容,明顯是機翻,首頁就是一句「在澳大利亚美丽的城市布里斯班,加入我们这个强大的敬拜、祷告、团契、教导和服务时间」。
    你討論都不給來源的,這個習慣不好。另外你只就「独立浸信会」進行回覆,是否已經默認「白白的恩典」的翻譯。--Nostalgiacn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8:48 (UTC)[回复]
    (+)支持:依U:Nostalgiacn提供的來源,將獨立浸信會移動至自立浸信會白白賜予的恩典神學移動至白白的恩典。--CaryCheng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6:10 (UTC)[回复]
    反對將獨立浸信會移動至自立浸信會。「自立教會」是一個源於中國大陸的概念,而獨立浸信會的歷史更早。源於歐美,意義也不同。牽強附會的譯成「自立」不但是地域中心,而且誤導。--歡顏展卷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6:52 (UTC)[回复]
    希望不是太長不看,我給出的是「三藩市華人自立浸信會」的佐證,指出類似的說法「自立教會」。如果你認為三藩市(San Francisco)是中國大陸,我言盡於此。--Nostalgiacn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8:42 (UTC)[回复]

Independent Baptist源於歐美,給了一個美國的華人Independent Baptist(三藩市華人自立浸信會),這家浸信會即是在發源地,又是當地教派,還是華人組織有官方中文。另可信一些明顯機翻的內容,也不信專業對口的當地華人浸信會。這裡可不是人均浸禮宗專家的地方,觀點請給出來源。--Nostalgiacn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05 (UTC)[回复]

「模板:最近逝世」裡的黑絲帶[编辑]

在投票與意見表達中,多數同意或傾向同意移除黑絲帶,另墓碑選項則無共識,因此方案6通過。--Tp0910留言2024年5月18日 (六) 16:07 (UTC)[回复]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黑絲帶通常是表示哀悼、悲傷,維基百科力求中立觀點、不做價值判斷,在模板:最近逝世裡使用黑絲帶(應該是黑絲帶反白吧)是否適當?尤其是逝者在生前具有爭議性。--Tp0910留言2024年5月9日 (四) 14:29 (UTC)[回复]

虽然能体现些人文关怀,但如果争议角色是否放图标无法得出肯定的结果,倾向去掉该图标。英文、俄文维基无此图标,不过日文维基有。另一种方案是出现争议就隐藏图标(新增参数),不过这本身会引发更多争议。--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9日 (四) 14:38 (UTC)[回复]
傾向前者,或將黑絲帶換成墓碑(如果有這圖示)。爭議角色舉個「明顯的」例子:去年的普里戈任,而本·拉登2011年5月掛上此模板,此模板在2010年11月已加入了黑絲帶。--Tp0910留言2024年5月9日 (四) 22:02 (UTC)[回复]
c:Category:Gravestone icons。——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5月10日 (五) 04:19 (UTC)[回复]
多謝。--Tp091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3:28 (UTC)[回复]
看那個分類圖片,有幾個無宗教意味的墓碑icon可以用。--—— Matt Zhuang表示有事按「此」留言 2024年5月10日 (五) 14:38 (UTC)[回复]
也没几个能用吧。绿色感觉不搭,RIP是纪念性,十字架宗教性,仅有的File:Catismadaolen.gif有点简陋,而且X的意味含糊,存在否定、抹除的贬义。如果有更好的无版权墓碑图案,可以考虑,参考eomoji的设计。--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8:50 (UTC)[回复]
也别整墓碑了,{{最近逝世}}50多个语言中就中日韩有黑丝带,别的都是只有一个File:Ambox current red.svg。--Kcx36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9:20 (UTC)[回复]
也可參考c:Category:SVG gravestone iconsc:Category:U+1FAA6,其中這幾個如何?。但我沒堅持要放墓碑,只是覺得墓碑比黑絲帶不具價值判斷。--Tp091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9:40 (UTC)[回复]
我觉得第二个可以,用50px。不放也可以,与T:Current会很类似。--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20:18 (UTC)[回复]
我開了個項目選擇,可否移步下方。--Tp091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20:46 (UTC)[回复]

(~)補充 的用法與示亡號類似,而示亡號已收錄至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示亡号被禁止使用。--Tp091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4:19 (UTC)[回复]

對於黑絲帶的投票與意見表達[编辑]

看了上述意見,如果我的理解無誤,對於不使用黑絲帶是「持正面態度」的,是否就以下選項發表看法?可投一或兩票支持票(雖然維基百科建議每人限投一票,但個案情況不同),時間至5月19日零時止(UTC+8),截止前可更改投票意向。謝謝。

1.

2.

这种形制的墓碑(顶部的特殊造型)似乎也有宗教意义?不太确定--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5月11日 (六) 02:22 (UTC)[回复]

3.

4.另選墓碑圖案(投票者自選,其他人亦可支持)

5.保留

抱歉,發表下意見,問題是這代表著維基百科對逝者的哀悼,又彷彿為其生平事蹟背書,碰到爭議性人物就更顯突兀,模板還要掛上一陣子悼念,例如近期逝世的金己南。而且在模板加入第二個圖示也非必要,在沒有更適合的圖示前,倒不如單純些。--Tp0910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9:06 (UTC)[回复]
但是保留也是對逝者的尊重(不管他生前是否好壞)、但是讀者是人不是無情的機器人。如果家裡死了個人也都要哭一下呢、有的哀悼期難過一下也是正常的、這個沒什麼。過段時間該模塊就沒了。而且全世界就中日韓在該模塊有此圖標、也是說明了我們東亞的情況和那些沒有放此圖標的情況還不一樣、要區別看待、不能因為大家都沒有就我們有而為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特別把自己有的給做沒掉對吧?本人還是相信維基百科是多元的而不是因為要少數服從多數的趨於同質化。--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14日 (二) 05:21 (UTC)[回复]
尊重和悼念不一样啊,黑丝带是后者。比如恐怖分子的条目,放这个,读者怎么想。--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5:44 (UTC)[回复]
雖然本人說這個觀點自己也覺得噁心、但是如果有恐怖分子的支持者呢?「恐怖分子」在他們眼中就不覺得自己是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恐怖分子」這個群體說白了是外界給予對這種極端組織的一種定義、說不定在他們有支持者眼裡就不是恐怖分子、甚至是覺得可以悼念的。這個純看讀者的個人立場問題、維基百科也說過對於政治上的問題和立場誰都不站的。--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14日 (二) 06:36 (UTC)[回复]
所以中立就不要放容易有倾向性、肯定性的图标。另见上文提到的示亡号指引。--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6:42 (UTC)[回复]
首先、示亡號是常駐符號、黑絲帶是暫時符號、這兩個不能混為一談。除非黑絲帶是常駐符號那才有討論刪除的必要、但如果不是那沒必要。--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14日 (二) 06:49 (UTC)[回复]
這個模板的原始設立宗旨當然沒問題(2010年11月14日前),是暫時或常駐多久也沒問題。我也同意對於逝者的多元評價,所以原本的模板最能體現對於爭議人物的多元評價,無聲勝有聲。至於日韓的最近逝世人物中,皆沒有使用此模板,而日韓有黑絲帶,可能是尚無對此提出存廢討論。因為您投票後有附帶意見,所以我就囉嗦幾句。--Tp0910留言2024年5月15日 (三) 03:08 (UTC)[回复]

6.皆不使用


没有说两票是什么票,我暂且理解为仅算支持票。我的意见见上。建议用于凝聚共识,不要仅计票数。--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21:32 (UTC)[回复]
是兩票支持票。當作民意調查,方便做出選擇、凝聚共識。這個黑絲帶已經放了十多年,先徵詢意見再處理為佳。--Tp091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21:35 (UTC)[回复]
我觉得这几个不错--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5月11日 (六) 02:20 (UTC)[回复]
1. 见前文,我觉得X意味不好。2. 不太能一眼看出是墓碑,而且草有点夺目?3. 我觉得是“死了吗?”。也能看成高帽子,魔术师那种。4. 紫色的选项1的形状,我还觉得有点像吐司机。5. 略微担心黑白图置入后的配色。--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1日 (六) 02:59 (UTC)[回复]
可以放在選項4供他人選擇。--Tp0910留言2024年5月11日 (六) 10:31 (UTC)[回复]
我感觉用什么样式的墓碑图标无所谓,不用图标也一样,只要去掉黑丝带就好了;原因就是上面大家提到的中立性问题。如果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坏人,或者至少被持某种立场的群体普遍认为是坏人,那么黑丝带这种带有哀悼暗示的图标就有些尴尬、不合时宜。--CuSO4 · 龙年大吉 2024年5月14日 (二) 19:30 (UTC)[回复]
日韓都沒有去掉、為什麼我們要去掉?能保留一點多元不好嗎?一定要趨於同質化?--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14日 (二) 19:33 (UTC)[回复]
采用中立观点是维基百科的立站之本,我们不能把多元放在中立之上。黑丝带就是一个有损中立的标志(墓碑则不是)。--CuSO4 · 龙年大吉 2024年5月14日 (二) 20:23 (UTC)[回复]
那請問在一般情況下對於逝者評價是中立還是多元?一般能查到逝者的條目不僅有逝者原國家的評價好壞功過、也有外國媒體和外國政府來評價這位逝者的好壞。請問這是中立還是多元?不止一個人對這位逝者的評價不是多元?--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15日 (三) 05:42 (UTC)[回复]
分列就是中立,突出某一点就不是。举个例子,在事故、战争、事件等条目的模板等处加入哭脸、手势、花束等装饰,您觉得更多元更好吗。--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5日 (三) 05:53 (UTC)[回复]
首先、此符號和一些人所謂認為是示亡號的情況不同、示亡號是常駐符號、黑絲帶是暫時符號、這兩個不能混為一談。除非黑絲帶是常駐符號那才有討論刪除的必要、但如果不是那沒必要。更何況日韓的維基百科都沒有去掉、為什麼中文就要去掉?更何況保留也是對逝者的尊重(不管他生前是否好壞)、讀者是人不是無情的機器人。家裡死了人也都要哭一下、有的哀悼期難過一下也是正常的、這個沒什麼。過段時間該模塊就沒了。而且全世界就中日韓在該模塊有此圖標、也是說明了我們東亞的情況和那些沒有放此圖標的情況還不一樣、要區別看待、不能因為大家都沒有就我們有而為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特別把自己有的給做沒掉對吧?--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15日 (三) 06:11 (UTC)[回复]
临时性并非重点,为什么要分开看。理由很奇怪,那既然只有日韩,为什么中文该遵循,您的东亚论原创研究。注意场合,为什么要临时表示对所有逝者的尊重,那加上献花模板是不是也合理,战争、事故条目也该为逝者哀悼。为什么既有的不能改动,是您觉得该加还是别的原因?@Waihorace加入是否存在讨论。--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5日 (三) 06:36 (UTC)[回复]
顏色絲帶起源於歐美,黑絲帶是廣為人知的一種,既然顏色絲帶起源於歐美,應當也符合歐美的價值觀,那為何維基百科的歐美語種模板卻不使用呢,需要中日韓來承接黑絲帶的意義,難道沒有更適合、更符合中日韓文化的符號,或是更中立、無爭議的符號?在沒有更適合或多數人認可的圖示前,或許按慣例只使用。--Tp0910留言2024年5月15日 (三) 09:19 (UTC)[回复]

提議:可否不使用任何圖標,同時將模板左側的藍色竪條改為黑色?如果不行我支持不使用任何圖標。——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16日 (四) 02:54 (UTC)[回复]

Special:PermaLink/82659888,我觉得效果还行。--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6日 (四) 06:27 (UTC)[回复]
雖然黑邊還是有哀悼的成分,但優於目前的黑絲帶。--Tp0910留言2024年5月16日 (四) 18:28 (UTC)[回复]
如果提議人同意,上面的投票結束後,我會將多數人選擇或傾向選擇的方案(目前來看應該是方案6 Special:PermaLink/82667231),與這個方案並列再做一次調查,如果其他人有別於上述方案的也可以先提出,到時一起並列,希望最後可以得出結果。--Tp0910留言2024年5月16日 (四) 18:28 (UTC)[回复]
有劳 @YFdyh000 制作和 @Tp0910 统计。这个黑色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觉得黑色本身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是死亡的象征色。——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16日 (四) 20:20 (UTC)[回复]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對於最近逝世模板配色的投票與意見表達[编辑]

在投票期間有使用者提出新方案,為求公平對待,也徵詢已投票人意見,故提前結束此投票,此投票無效,待徵集新方案截止後,重新做最後的票選。--Tp0910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1:08 (UTC)[回复]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在上述投票期間有使用者提議模板配色,因投票尚未結束,不宜新增選項,故投票截止後,此方案與上述方案6並列再做一次調查(後續變更請見下方留言)。可投一票支持票,時間至5月27日零時止(UTC+8),截止前可變更投票意向。謝謝。--Tp0910留言2024年5月18日 (六) 16:07 (UTC)[回复]

1. 2.
不如把变成黑白的。消息框颜色是用来指示问题状况的,建议不要轻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5月19日 (日) 12:52 (UTC)[回复]
正好維基共享資源有一顆黑白地球+紅時鐘的圖示:,要不要換這個圖示?--—— Matt Zhuang表示有事按「此」留言 2024年5月19日 (日) 13:10 (UTC)[回复]
@王桁霽詢問下意見?--Tp0910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15:00 (UTC)[回复]
另如果有共識的話,上面的圖示就套用在方案2,邊框沿用藍色。--Tp0910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15:00 (UTC)[回复]
支持,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腹案。——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19日 (日) 19:28 (UTC)[回复]
已套用至方案2。--Tp0910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21:21 (UTC)[回复]
,以及大小都是50px,但後者視覺上比較大,如果要縮小請自行在方案2更改;因參考上述留言指消息框顏色不宜更動,因此直接修改方案2,不新增方案3。--Tp0910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21:21 (UTC)[回复]

用 Adobe Illustrator 另行製作了一圖: ——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19日 (日) 22:06 (UTC)[回复]

如有修改意見,敬請提出。——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19日 (日) 22:24 (UTC)[回复]
也不錯,支持套用至方案2,不新增方案3。--Tp0910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22:35 (UTC)[回复]
@ShizhaoMatt Zhuang詢問下意見?--Tp0910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22:41 (UTC)[回复]
沒有問題--—— Matt Zhuang表示有事按「此」留言 2024年5月20日 (一) 02:12 (UTC)[回复]
@王桁霽做的那个黑白图看起来更美观一些--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5月20日 (一) 03:18 (UTC)[回复]
支持套用至方案2。--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3:25 (UTC)[回复]
用這張圖片好、個人傾向此圖片作為圖標合適--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0日 (一) 03:00 (UTC)[回复]
(:)回應:已套用至方案2。--Tp0910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7:55 (UTC)[回复]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對於最近逝世模板之版面與配色的意見表達[编辑]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感謝各位的肯定。另外還有一個模板:Template:最近推定逝世,可能也需要改動。——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20日 (一) 03:35 (UTC)[回复]
問題點相同,此議題的結果或可適用在該模板。--Tp0910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7:55 (UTC)[回复]
(!)意見 —— 其實之前邊邊改黑色的效果也挺好的、和這個相結合更能突出死亡的莊重。--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0日 (一) 08:00 (UTC)[回复]
百無一用是書生在上方已說明理由(消息框颜色是用来指示问题状况的,建议不要轻动)。我想大概與Wikipedia:模板消息/一般裡的配色不同。--Tp0910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8:31 (UTC)[回复]
這怎麽樣,沒動到消息框左邊顏色



--User:What7what8🏠 2024年5月22日 (三) 13:24 (UTC)[回复]
我电脑上看起来就是一个用css打扮过的大黑条分割线<hr />...文字完全没有--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5月22日 (三) 13:46 (UTC)[回复]
現在應該正常了--User:What7what8🏠 2024年5月22日 (三) 14:24 (UTC)[回复]
太難看了、還不如現有的方案二。--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5:20 (UTC)[回复]
3個版本都不支持。上方的方案2比較好。--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6:52 (UTC)[回复]
那還不如我這個版本:
--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5:33 (UTC)[回复]
ヲツァウ,這個好酷。表示深切的讚許。——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22日 (三) 15:49 (UTC)[回复]
😯就是想調成這樣,忘了連結顔色可以直接調。👍 --User:What7what8🏠 2024年5月22日 (三) 16:15 (UTC)[回复]
長度短了點。--Tp0910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8:33 (UTC)[回复]
因為本人第一次這麼編寫代碼、不知道怎麼調整、但大體是這麼個意思()--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1:29 (UTC)[回复]
回覆時縮進了才這樣,把留言前面的兩個冒號去了就正常了--User:What7what8🏠 2024年5月23日 (四) 04:29 (UTC)[回复]
哦哦哦好的謝謝閣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5:06 (UTC)[回复]
(-)反对:用手機、平板看不清文字--—— Matt Zhuang表示有事按「此」留言 2024年5月23日 (四) 05:50 (UTC)[回复]
這應該可以
--User:What7what8🏠 2024年5月23日 (四) 11:50 (UTC)[回复]
想請教一下閣下、這和我的那個版本有什麼區別嗎?因為我在電腦上看不出區別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11:55 (UTC)[回复]
手機、平板本來是白底白字,幾乎看不到,現在改成黑底白字了。把網址改成zh.m.wikipedia.org應該就可以看出區別--User:What7what8🏠 2024年5月23日 (四) 15:17 (UTC)[回复]
不支持,上方的方案2比較好。--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6:56 (UTC)[回复]
我後來想到,這個方案雖然創新、耳目一新,但比使用 感覺更強烈,彷彿逝者生前有何偉大功蹟,需要維基百科用全黑模板來悼念,對於有爭議人物就顯突兀了。--Tp0910留言2024年5月27日 (一) 17:50 (UTC)[回复]
由於目前無人選擇方案1,之後又出現多種版本,我打算提前結束投票,此次投票無效,@王桁霽不知可否?--Tp0910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8:33 (UTC)[回复]
好,不著急。有勞閣下組織。——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23日 (四) 08:37 (UTC)[回复]

(*)提醒:沒想到還能玩出這麼多方案,除了上面的方案,如果還有新發想,請在下面提出,我會依據上面與下面使用者對其方案的評價,擇優(多正面評價的)與原方案1、2在六月一日開始進行最後的票選。進入票選後,即不再新增方案或修改票選中的方案。--Tp0910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8:33 (UTC)[回复]

別加邊框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5月23日 (四) 17:29 (UTC)[回复]
從上面的反應來看,目前邊框應該沒機會,也不符Wikipedia:模板消息所用格式。--Tp0910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8:01 (UTC)[回复]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對於最近逝世模板配色的投票[编辑]

初次瀏覽此議題者,建議先閱讀上述各方意見。請在認同的方案下方投票,可投一票支持票,凡意見表達可辨識意向者亦列入計算,時間至6月9日零時止(UTC+8),截止前可變更投票意向。此次進入投票後,即不接受新方案,投票結束後即成立並修改該模版,謝謝。--Tp0910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17:17 (UTC)[回复]

方案1[编辑]

第三個方案,我用行動版已經出了的夜間模式先試了一下,模板和背景顏色差別還是明顯的吧。觀感也不至於差。--User:What7what8🏠 2024年6月2日 (日) 11:06 (UTC)[回复]

方案2[编辑]

@王桁霽可否考慮弄一個把File:地球與時鐘 (黑白).svg裏白色的部分改成透明的版本?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6月2日 (日) 07:34 (UTC)[回复]
你好@Sanmosa君,你的意思是地球的海洋部分改为透明吗?技术上可行的。——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6月2日 (日) 07:46 (UTC)[回复]
是的。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6月2日 (日) 08:23 (UTC)[回复]
( π )题外话:这个图像可以传到commons,其它语言维基百科也许也有使用的需求。——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8:35 (UTC)[回复]
我封禁中,傳不了。——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6月2日 (日) 14:41 (UTC)[回复]
(+)支持。——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8:37 (UTC)[回复]

方案3[编辑]


@Tp0910對版面做了微調。--CaryCheng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6:15 (UTC)[回复]

感謝。--Tp0910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1:08 (UTC)[回复]
补充:还有一个{{最近推定逝世}}的模板,到时候也许可以一同修改。——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8:38 (UTC)[回复]
好的。--Tp0910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0:47 (UTC)[回复]

Blocked user和Sockpuppeteer模板里的“遭到”一词[编辑]

当前Blocked userSockpuppeteer里使用的是“遭到”一词:“此用户已经遭到不限期封禁”和“此用户经用户查核确认滥用傀儡,已遭到(不限期)封禁”。但是,“遭到”一词一般指受动者遭受某事(似英文suffer),例如“遭到入侵”、“遭到报复”、“遭到冲击”,而被挂这两个模板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是“罪有应得”。所以个人觉得,这里的“遭到”应该改成普通的“被”,即“此用户已经被不限期封禁”和“此用户经用户查核确认滥用傀儡,已被(不限期)封禁”;对比其他的封禁模板,如Locked global accountHuggle/block-indefRange block,用的也都是“被”。不知各位意见如何?--Bigbullfrog1996𓆏2024年5月10日 (五) 03:38 (UTC)[回复]

「遭到懲罰」一詞非常常用(見 Google 查詢結果),辭典中「遭」解釋就是「被」,余光中〈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目前中文的被動語氣有兩個毛病。一個是用生硬的被動語氣來取代自然的主動語氣。另一個是千篇一律只會用「被」字,似乎因為它發音近於英文的 by,卻不解從「受難」到「遇害」,從「挨打」到「遭殃」,從「輕人指點」到「為世所重」,可用的字還有許多,不必套一個公式。

並沒有必要改用被。--LHD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0:32 (UTC)[回复]
我知道“遭到”亦可用于非无辜者而只表示“被”,但一般情况下还是更常用于无辜者,这里用“遭到”总感觉怪怪的。此外,其他的封禁模板都用的“被”,故都用“被”也算是统一格式。--Bigbullfrog1996𓆏2024年5月10日 (五) 13:18 (UTC)[回复]
支持用“被”,站内无论是分类,还是方针页,还是绝大多数封禁模板,甚至多数用户发言,使用的都是“被”,完全符合站内实际情况。--东风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1:06 (UTC)[回复]
支持用「被」。余光中說的「『被』字濫用」不適合於此,不能走向另一極端。——  桁霽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024年5月10日 (五) 15:14 (UTC)[回复]
应改掉,目前类似“遭遇不幸”,确实很怪。写明前因的“已遭到封禁”稍好一些。“被”很普通,但此处需要中性。如果需要“罪有应得”之意,其实可以“已获(不限期)封禁”。--YFdyh000留言2024年5月10日 (五) 17:42 (UTC)[回复]
支持用“被”。“遭到”一词在这种语境里生动过头了,不够庄重,让人联想到邪恶的滥权管理员狞笑着点下封禁按钮[開玩笑的]。--CuSO4 · 龙年大吉 2024年5月14日 (二) 19:33 (UTC)[回复]
已獲封禁(封鎖)似較佳。本來想建議因已見黜的但好像太lzh了一點。話說获是默认转为獲還是穫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5月23日 (四) 17:06 (UTC)[回复]

单位转换模板目前有{{Cvt}}和{{Convert}},不过Template:Cvt/doc的文档页面被重定向到了Template:Convert/doc,{{Cvt}}目前是不是只能输出字母符号,感觉两者功能类似,文档还是应该分开,英维en:Template:Cvt/doc文档虽然很短,不过标示了|abbr=on?另外之前cvt还提出了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8/01/11#Template:Cvt(合并)。 (不清楚是否涉及技术问题,之前在威拉米特谷 (Special:Diff/70297622/70297622)发现acres(英亩)转换到ha(公顷),还以为是错误或参数未汉化)

顺便一提,不少条目用了平方呎,可能是香港、澳门条目或英维翻译,可能都要加convert?

另外格式手册中只有一句“度量衡一般应采用国际单位制。”,有些简陋,英维的见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Dates_and_numbers#Units_of_measurementen:MOS:UNIT) --Kethyga留言2024年5月11日 (六) 04:36 (UTC)[回复]

@Kethyga這兩個模板怎麼分工的?——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15日 (三) 14:22 (UTC)[回复]
短名的Cvt主要是相当于{{Convert}}开启abbr=on后的效果,适合仅仅显示英文符号单位的科学条目,有些信息框或者表格中可能用英文符号适合,正文的话应该用convert。--Kethyga留言2024年5月15日 (三) 15:15 (UTC)[回复]
@Kethyga有沒有辦法整合?——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3日 (四) 17:05 (UTC)[回复]
@Ericliu1912 有细微差别,如果翻译英维的条目,可能会和预期结果不同。虽然计量单位倾向用中文,但是可能某些表格或者信息框可能适宜用字母符号。--Kethyga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9:15 (UTC)[回复]

关于清朝相关称谓[编辑]

关于数据库的疑问[编辑]

我问一下,{{中国大陆公交线路表}}模板所包含的条目,算不算纯粹数据库?--——— 红渡厨留言贡献2024年5月18日 (六) 11:17 (UTC)[回复]

你觉得小行星列表算是数据库吗?我觉得都算,但如果不会无限拓展的数据库型列表我觉得可以不用理会。--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02:13 (UTC)[回复]
那我还是觉得小行星列表更像数据库,不过这么多,我也没精力一个个提删。--——— 红渡厨留言贡献2024年5月19日 (日) 02:26 (UTC)[回复]
删除瘾上脑是一种严重的维基病(而非中毒),这么看都像是只会挑软柿子来捏。从en的对应条目来看,不只是单纯列表,还有如何发现和命名方式等百科性质的描述,当然估计懒人还是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写,因为点击几下TW更适合他们。虽说WP:NOT有类似避免“主题关系松散的数据库或列表。”的描述,但小行星列表等类似的列表条目存在又好像给出了反证用的例子。——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5月20日 (一) 00:53 (UTC)[回复]
支持认为算纯粹数据库,以及这种纯数据库的内容我觉得更适合放在爱好者维基而非一股脑的都放到维基百科等综合性百科(当然也包括隔壁)上。比如随手从香港公交里面抽了一条城巴66線,有必要在维基百科写这么多吗?确实发自内心的建议此类条目的贡献挪去fandom或mirahaze之类维基农场单开。这是对三岸四地所有公交列表类条目的地图炮,而非单独揪着一两个城市说事。
此外公交数据库虽然不会无限扩展,但肯定是要随着时间更新的。至于不愿意花时间去写,倒不如说这种条目除了有代表性的线路外,想写条目最好的办法还是拉category生成列表,对着计费标准和里程的数据去填充,但这还算得上是人在写条目吗?比如小行星这一堆列表,有太多的小行星只是知道一个名字和一些基本的天体上的数据,而更丰富的东西呢?除非有奇特的天象(比如被罗辑博士选中成为那个倒霉蛋星球),否则人类社会可能从过去道未来都不会去关注它,那就不如只存在于天文爱好者的粉丝向wiki里了。--是可爱的鼠宝宝 | 我要留言,我现在就要留言 2024年5月24日 (五) 16:51 (UTC)[回复]

各国各党派人物分类命名统一[编辑]

我才把en:Nuclear power in China翻譯為中文[编辑]

由於已有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en:Nuclear power in China連結,但兩者討論的方向不同,而且後者的內容大約是前者的兩倍以上,若我要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的條目,我將會將原來的內容覆蓋(兩者很難調整融合在一起)。若是各位覺得前者有其值得保留之處,我建議就是將兩者的連結解除。謝謝。--ThomasYehYeh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5:39 (UTC)[回复]

不建议用英文翻译覆盖。中文不应该是英文的翻译版,如此不如直接看英文版了。--Kethyga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5:59 (UTC)[回复]
我个人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现版本也就发展过程一个章节值得保留,其余的内容英语版已经有了。至于要怎么取舍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请教其它经验丰富的编者。另外说一句,咱中华圈自己的东西居然要靠翻译外语来完善,想想有点悲哀。--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20日 (一) 05:59 (UTC)[回复]
如果我使用的文字得罪了人,敬請原諒。我不明白別人的想法。英文維基有6.8百萬篇文章(As of May 24, 2024, there are 6,825,631 articles),中文的有1.4百萬篇(截至2024年5月24日,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420,101篇條目)。這兩個數目都是Google的Gemini提供的,若有錯誤,那是Gemini的問題。若要靠數量不算多的人原創及撰寫來補償這個差距,恐怕不容易吧。況且,我偶爾會碰到與英文版連結的中文維基文章,篇幅極短,這類文章可能在那一百多萬篇中佔有某種比例。我覺得要迎頭趕上,需要很多種方法。謝謝。--ThomasYehYeh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3:21 (UTC)[回复]
由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長度已達2.8萬位元組,有不少維基人參與編輯,且近期還有維基人在進行編輯,此情形下,比較不適合直接覆蓋成翻譯自英文維基的版本。
謝謝ThomasYehYeh從英文維基翻譯的內容,我想是否可以將翻譯內容先移動到draft: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讓編輯該條目的幾位維基人參考,再由他們來考慮是否需要整合,以及哪些部份需要整合。謝謝。--Wolfch (留言) 2024年5月24日 (五) 03:45 (UTC)[回复]
如果阁下因为“咱中华圈自己的东西居然要靠翻译外语来完善,想想有点悲哀”这句话而有此留言,那我要澄清一下。我没有指责阁下的意思,只是感慨我们自己的东西居然在外语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同意Wolfch的意见,应视情况来进行内容整合。--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4:12 (UTC)[回复]
如果可以的話,我會傾向在現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擴充,也不是非得用英文版的內容全部蓋掉,更別說換維基數據上的連結了。--冥王歐西里斯留言2024年5月28日 (二) 06:30 (UTC)[回复]

南越與南越國[编辑]

因為看到Perinbaba主張的更改、疑似都喜歡把「國」字號去掉。主要還是因為根據史書文獻記載、目前像閩越・南越在正式國號裡均無「國」字號(閩越國南越國)。現在的話、能否在社群裡統一一下共識。是否該把南越國的「國」字號去掉給修改成「南越」?然後再把現在有的南越歧義項轉移到南越 (消歧義)條目去?--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1:04 (UTC)[回复]

《史记·南越列传》无一处使用“南越国”的称呼。--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1:09 (UTC)[回复]
感觉主要应该参照现代汉语中文文献?(尤其是研究中国史的学术文献?)毕竟我们不是维基大典,文言文使用习惯和现代汉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古代名称我认为不能完全用“名从主人”原则。( π )题外话(...) 吐槽:如果《史记》无一处使用的话,怎么条目中首句“史记”ref就是用来证明“南越国”的()--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1:44 (UTC)[回复]
(~)補充:具体应该说是“现代汉语中文文献中的全称”,因为有可能会使用简称,就像“福州市”在正式文献也可简称“福州”一样,但全称/正式名称仍然是“福州市”。--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02 (UTC)[回复]
舊日史書及今日學界怎麼稱呼,就怎麼稱呼。「南越」不應該改為主從消歧義,因為或許更常用於指代前越南共和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2日 (三) 11:43 (UTC)[回复]
那閩越也應該改名為閩越國、這也是現代主流學界對歷史政權的稱呼。( π )题外话 —— 本身閩越一詞也有歧義、到底是閩越的什麼?族?人?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1:49 (UTC)[回复]
如果是现代主流学界称呼的话,支持改名。另外我觉得涉及国号、朝号的条目,首句中最好能不笼统地使用“又称”……要(在不原创总结的情况下)具体说明它们的使用场合或者给出典型例证。--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1:53 (UTC)[回复]
確實如此。--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2:01 (UTC)[回复]
旧日史书都是写“闽越”。“闽越国”是现代才有的说法。--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04 (UTC)[回复]
对现代汉语文献中常有专有名词指代的古代事物我认为不能完全使用“名从主人”原则?--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05 (UTC)[回复]
类似的仇池南诏条目名也没加“国”,尽管现代也有“仇池国”“南诏国”的说法。南越国条目名之所以加“国”,主要是为了区分越南共和国(南越)。--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12 (UTC)[回复]
(~)補充:《中国大百科全书》竟然有南越南越国两个条头……!(《中国百科》不同学科有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多个条目,但几乎名称都是一致的。这种名称不一致但描述同个事物的情况不多见。)--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16 (UTC)[回复]
他這個就是區分一個是部落文化、一個是獨立國家政權的情況而已。--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2:21 (UTC)[回复]
南越跟部落无关。两个词条指的都是国家政权。--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23 (UTC)[回复]
南诏南诏国)也是给出了两个条头,感觉不是部落文化/政权的区别,介绍内容非常相近。另外“仇池”在专题板块,用的条头是“仇池国”。--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27 (UTC)[回复]
那本全书毫无章法可言,楼兰词条也没加“国”。--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30 (UTC)[回复]
算了、直接判定這種也是像百度百科一樣都是人編的情況處理就好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2:32 (UTC)[回复]
可靠程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我肯定不是说以《中国百科》为纲,只是提供一个目前中国最权威(应该是?)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三次文献重要参考。@Perinbaba《中国百科》它毕竟是不同人不同单位编纂的,没有统一标准也正常……要说没有章法,可能维百的问题更大()--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2:36 (UTC)[回复]
所以我們維百可能要在這個問題上要達成一個共識:歷史的獨立政權是否要加上「國」字號?如果一致同意加上「國」字號那就統一標準了。如果都不加「國」字號來進行區分那就所有歷史政權就都不加了(當然如果是單號的如:「閩國」之類的就不需要刪了、因為再刪就沒東西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2:41 (UTC)[回复]
《中國大百科全書》(網上版)實際上是紙本第三版的稿本、其他通俗百科全書、「通俗」版塊、「大眾」版塊的集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紙本版是按學科編纂的,故此同一範疇的內容會在不同學科卷有兩條。「南越」、「南越國」之所以有兩條,我猜是第三版紙本版有「民族卷」和「中國歷史卷」的緣故。陳智超陳垣之孫)是歷史學出身的,方素梅經查是研究民族學的。之於為什麼記述角度如此相似,只能說不清楚。「南詔」則是因為其中一條是來自於「云南百科」的,另一條才是打算編入「中國歷史卷」的內容。如果您們想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建議是參考第三版已付梓的、第二版、第一版。網上版只是「稿本」。另外「條頭」指的是「條目的標題」。--Ghren🐦🕘 2024年5月22日 (三) 13:07 (UTC)[回复]
閣下說的對。但是如果再接著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問題的話那就已經偏離了此話題的主題了。現在應該決定的是在歷代獨立國家政權是否得加「國」字號問題。有人認為:應當按照史書記載[9]、還有維基人認為根據現代主流學界稱呼來定義條目標題。所以本人也是在想在社群討論中得到共識。--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3:28 (UTC)[回复]
@Ghren:“南诏”和“南诏国”都有不是因为专业/大众板块分立问题啊,“南诏”和“南诏国”是都既有专业板块和云南板块(也就是说一共有4个条目),我先前查阅过《中国百科》对专业和大众板块的分设等问题,所以特别注意了。“条头”指“条目的标题”我也知道啦()昨天还恰好在5/18条目存废讨论给人科普过。我就是想表达“条目的标题”的意思,毕竟我们是在讨论标题问题嘛(严格意义来说,我发现上面“条头”用法确实是不确切的,不过不用展开语义语法细节问题了……知道我是强调“标题”就好)。@桜花雪:赞同,不应离题太多。我先前已经表达了“根据现代主流”的看法,另外准备再稍微搜索一下资料。--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4:00 (UTC)[回复]
南詔和南詔國同样也是「中國歷史卷」和「民族卷」兩立的問題,然后又叠著「云南百科」的问题。我上边说这样多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上版的不可用并说明您们可以在何处查询较权威的说法而已。下方拿其他语言维基百科、或维基辞典也是不权威的做法。--Ghren🐦🕙 2024年5月23日 (四) 14:15 (UTC)[回复]
我最前面“《中国百科》不同学科有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多个条目”其实已经表达了“X卷和X卷两立”的意思。第三版已付梓的目前应该只有纸质版?按大部分维基人的财力和住所储藏空间想参考的话应该会很难吧……--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4:25 (UTC)[回复]
在线版的中国大百科本质也是个草台班子,也就是作者可能比咱们专业一点--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5月23日 (四) 02:50 (UTC)[回复]
管理員閣下、個人覺得應該有必要重新討論該問題了、目前情況來看已經太多內容暫無統一意見、能否請管理員閣下添加重開討論決定共識的模板呢?--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7:07 (UTC)[回复]
印象好像史書沒有南越國這種,所以應該只有南越,我個人想法,當初寫的時候,不直接用南越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為了區分北越與南越,不然怎麼容易區分北越與南越呢?就跟習慣稱南韓北韓差不多吧。再說,中文古代的“國”這個字的定義,其實跟現在不一樣的,不應該拿現代去定義古代吧?----插隊的路人甲 2024年5月22日 (三) 13:54(UTC)
那也應該是南越應該是指向南越國而不是越南共和國、而且南越一詞本身就可以再建立一個南越 (消歧義)的條目。----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4:16 (UTC)[回复]
“南越”已经有“南越”了,为什么要创建“南越 (消歧义)”呢?还是说阁下的意思是希望“南越”一词直接重定向到“南越国”,然后再额外创建“南越(消歧义)”?(根据阁下一开始的提案,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确实对中文地区来说,“南越”应该直接指“南越国”更合适,它甚至只是“越南共和国”的简称。)--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4:33 (UTC)[回复]
對啊、現在這個南越條目是消歧義、應該把它放到南越 (消歧義)去、然後把「南越」這個名號還給第一稱呼「南越國」(也就是把南越國改名為南越)。然後把現在南越這個消歧義轉到南越 (消歧義)去、本人想表達這個。但是如果仍然保留「國」字號原則、那應該也在其它符合條件的條目也應該改成「國」字號原則(如:閩越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5:18 (UTC)[回复]
如無異議、那就向管理員申請了、具體措施如下:一・將現有的南越消歧義轉到新條目南越 (消歧義)。二・將現有的南越國條目轉移至南越條目。
各位閣下是否同意?Perinbaba自由雨日Eric LiuGhren🐦🕘插隊的路人甲。--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5:51 (UTC)[回复]
廣州不是有相關的南越王博物院,我看官網裡面都是用「南越国」称呼的,個人認為這是學界最常用的說法,條目應該以此為命名。--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5:59 (UTC)[回复]
那閩越作為在秦政權和南越國政權之前就有的獨立政權也應該改成為「閩越國」了。(更何況「閩越」後期還發展成了帝國、也能算作一個獨立出去的國家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7:07 (UTC)[回复]
秦政权出现可比闽越政权早了600年--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7:11 (UTC)[回复]
我這裡是說秦朝、不是秦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7:13 (UTC)[回复]
征服闽越在前222年,那时就是秦国。--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7:16 (UTC)[回复]
這個時候只是羈縻統治、無諸有一定的自治權、後面在推翻誅暴秦之後就又獨立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7:19 (UTC)[回复]
闽越只当了几个月帝国,国号也依然还是“闽越”。--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7:13 (UTC)[回复]
作为独立国家,条目没有“国”的多了去了,比如新罗百济高句丽夜郎文郎。--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7:15 (UTC)[回复]
故此那現在問題是到底要按照哪邊的搞?現學術界又多引用「閩越國」・「南越國」詞等、然後我們還要按歷史文獻說「閩越」和「南越」嗎?--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7:20 (UTC)[回复]
歷史研究會有很多考量,還是以上文的朝代來說,後唐國號是「唐」,學者為了方便區分所以稱呼為「後唐」。那些稱朝,那些稱國,可能存在約定俗成,或者一套評判標準。
命名常規來說,那些歷史政權,我們常用的稱呼都源於歷史研究,而不是翻著史書尋根問祖,然後美曰其名「名從主人」。因為編寫條目,維基百科使用的可靠來源,大多是學術研究資料。--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7:54 (UTC)[回复]
完全支持您的看法。--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8:00 (UTC)[回复]
那這樣的話、閩越得要改成「閩越國」了、因為這是現有學界統一的詞彙稱呼。(實際上我也贊成閣下的觀點)
(...) 吐槽 —— 其實以前就改過「閩越國」了、但是Perinbaba閣下還是堅持以歷史文獻上(也就是名從主人原則)來退回、故此我想還是在社群裡能有一個統一共識會好一些。--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8:03 (UTC)[回复]
秦汉时期,加“国”的一般都是诸侯国,如吴国长沙国商朝周朝这些反而不加“国”。你给闽越加个“国”实际是在矮化闽越。--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1:03 (UTC)[回复]
那這麼說給南越加國也算是矮化南越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1:31 (UTC)[回复]
朝是指「朝代」、有時代劃分的意思(也有天朝的意思)。在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政權就沒有「國」這個概念、因為古代中國人普遍思想都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朝貢觀、根本就不可能會用「國」這個概念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1:51 (UTC)[回复]
闽越是与匈奴乌孙一样的独立国家,不应该加“国”。“南越国”那个是消歧义需要。--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2:02 (UTC)[回复]
相关地图也只会写“闽越”,不会写“闽越国”。--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2:05 (UTC)[回复]
@Perinbaba:新罗、百济、高句丽……情况不太一样吧,因为据我所知即使是现代中文学术界也一般不加“国”字,这种情况肯定没理由加“国”。--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7:52 (UTC)[回复]
那现实中单称“闽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比如官方机构“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不是叫“福建闽越国王城博物馆”。--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1:15 (UTC)[回复]
我去谷歌了一下,在博物館裡面的展區是名為「闽越王国」,其他闽越相關展區是「闽越民族」、「闽越王城」。一如上面的「南越王博物院」名字沒有「國」,但是官網裡面的展覽是「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5:18 (UTC)[回复]
夜郎楼兰于阗的情况可是一样的。--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1:17 (UTC)[回复]
重複一次意見:「南越」不應該改為主從消歧義,因為現代用法都是來指越南南方政權,依據「常用名稱」原則,「南越」應該優先重新導向至越南共和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2日 (三) 18:34 (UTC)[回复]
那按照學術界主流採用詞彙把「閩越」改成「閩越國」的話閣下覺得是否合適?--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2日 (三) 18:46 (UTC)[回复]
@Ericliu1912:虽然我对改为主从消歧义有疑虑,但“现代用法都是用来指越南南方政权”是否有确定的依据?在Google直接搜索“南越”,似乎链接到中国古代政权的要更多(尤其是大陆网站。所以这可能也涉及地区差异?);对我来说的话,听到“南越”这个词想到的完全就是古代南越国(以及“越南国名来自于南越”等各种相关知识),需要反应甚至思考一下才能联想到“越南共和国”(我本人的历史知识是属于较全面精准地掌握中学内容、但对更多内容基本不通,反映的应该是受过高中教育的中国大陆人的典型状态)。--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9:15 (UTC)[回复]
(+)支持 —— 贊成閣下的觀點、一般想到的也是古代歷史上嶺南獨立的國家政權、而不是想到現代的南越北越。而且搜索引擎也是多指向古代嶺南政權的南越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1:41 (UTC)[回复]
我覺得我們用的可能是不同的Google。一般人基本上聽過越南及現代南北越,但肯定沒聽過古代南越。教科書裡後者也不見得有點影。——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3日 (四) 09:24 (UTC)[回复]
我用的Google输入“南越”,刨去前两条是维基百科的“南越”与“南越国”,前16条结果里,有14条是古代南越,只有2条是越南共和国……--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1:03 (UTC)[回复]
@Ericliu1912:对,这是为什么?!也许我们的Google搜索结果真的不一样?我选的是“不限语言”,除了语言外不知位置和IP是否也会影响搜索结果?教科书问题的话,我刚刚搜索了中国大陆初中高中多册统编版历史,确实没有提到古代南越国。但我当年上学的各种历史地图册里(比如秦时期地图这种)肯定是多次出现过南越的,不然我不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越南共和国的话,可能是中国大陆教科书对“越南内战”甚至“中越战争”基本不讲,所以才不熟。当然这些都是原创研究了,还是应该以可靠来源出现频率为准。--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2:29 (UTC)[回复]
赞同“南越”应该优先重定向至越南共和国。--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1:04 (UTC)[回复]
(-)反对 —— 因為根據維基詞典的記載、把南越第二種釋義指代「越南共和國」的、只有老中中國才有這個釋義、在其它漢字文化圈國家均無把南越添加第二種釋義指代「越南共和國」、這點哪怕是越南都沒有這個第二種釋義指代越南共和國的詞彙。[10]--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01:36 (UTC)[回复]
維基辭典不是可靠來源,而且欠缺更新。——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3日 (四) 09:24 (UTC)[回复]
在我看來,若要更名為「南越」,則應該加消歧義後綴,寫成「南越 (古代)」之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3日 (四) 09:26 (UTC)[回复]
閣下可以參看隔壁粵語版南越和歧義向南越 (搞清楚)、還有英文版本的條目Nanyue和歧義向Nanyue (disambiguation)、都是把真正的南越作為主條目、然後把所謂的越南共和國再建立並放入在南越 (消歧義)的條目、為什麼到了中文維基百科就是變成搞特殊?--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12:08 (UTC)[回复]
英文情况不太一样吧?因为英文中称呼越南共和国常用“South Vietnam”,几乎不用“Nanyue”。--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2:22 (UTC)[回复]
「South Vietnam」是意譯(直譯的話就是「南越南」(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北越南」)、和漢語釋義還是不一樣的)、「Nanyue」是音譯、這兩個肯定不一樣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12:31 (UTC)[回复]
没有读懂阁下的意思……我主要的意思就是单纯看词频,因为英文称呼越南共和国不用“Nanyue”,英文中“Nanyue”基本就是指古代南越国,所以“Nanyue”当然指向古代南越国就好,不会把“Nanyue”作为消歧义。虽然我略倾向于阁下的观点,但阁下用英文的习惯来论证中文我觉得是没有力度的。--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4:00 (UTC)[回复]
英語的那就沒辦法了。那還有一個呢、粵語維基百科、粵語維基百科就是這麼寫的、然後再建立一個南越消歧義的條目出來指向越南共和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15:38 (UTC)[回复]
這是倒果為因,顯然古代的「南越」不是「南越南」,當然不會用到「South Vietnam」來消歧義。況且其他語言版本如何,無關本站的事,因為語言習慣不同,結果自然相異。——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3日 (四) 13:23 (UTC)[回复]
但是「南越」作為一個現代釋義為「越南南部」的歷史相當短、相反在很長時間「南越」指代「南越國」的情景更多(而且「南越」指代越南南部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方面的敘事、並不代表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漢字圈國家)都會使用的、說白了未具有普世價值、只能作為地方有一定的傳播度。相反他們更多的都是意譯類似於「南越南」的情況(如:日語:南ベトナム・英語:South Vietnam)、請問這裡面哪一個和所謂現在的「南越」(Nanyue)掛鉤了呢?故此不能把所謂的「南越」和「南越南」掛鉤)。--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13:45 (UTC)[回复]
基本問題,這裡是中維,應該只做中文的消歧義,不需要刻意兼任其他語言。舉個簡單的例子,胡桃 (消歧義)只有中維有,沒有其他語言,因為植物的胡桃英文是Juglans,不可能會出現中文的重複。有些英文翻譯的詞彙,在中文出現歧義,在英文當地反而不會出現歧義,反之亦然。--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15:09 (UTC)[回复]
所以就更應該把現在的南越消歧義向條目轉移到南越 (消歧義)、然後讓真正的南越轉移到南越條目中去。--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3日 (四) 15:34 (UTC)[回复]
恕難以認為古代南越能占據「南越」之重新導向。——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02:39 (UTC)[回复]
沒明白、一個「南越南」的漢語簡稱(南越)有多少時間釋義沉澱比南越國時間久了的?那按照閣下這麼分析那閩越也應該要配上閩越國、樓蘭也應該改成樓蘭國、或者其它符合條目現代論文採用的都應該寫上「國」字號。連粵語維基百科對於自己國家的論述都知道國號是南越、怎麼到了中文維基百科就不被允許了?閣下可別忘了這裡可不興官話。--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4日 (五) 02:49 (UTC)[回复]
釋義沈澱一說缺乏實際意義。中維乃是當代辭書,而非歷時辭書,歷史上如何使用,不是中維應該主力關心的內容。就算「日」的說法已經沈澱了三千年,中維依然應該按當代習慣稱為「太陽」。--Ghren🐦🕖 2024年5月24日 (五) 11:36 (UTC)[回复]
那我建議應該在所有現有論文裡採用的詞彙更多的作為條目標題(如:閩越的標題應該要改成閩越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4日 (五) 11:39 (UTC)[回复]
我建议参考官方机构“闽越王城博物馆命名”命名,并兼顾历史国号“闽越”。闽越条目名称必须维持“闽越”。--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3:22 (UTC)[回复]
現代歷史論文均是引用「閩越國」詞彙的次數更多、故此應當用「閩越國」一詞更合適。而且這也是在這裡社群的普遍共識、不能因為參考官方機構來命名條目標題。--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4日 (五) 14:23 (UTC)[回复]
事实并非如你所说。在知网输入“闽越”搜索结果[11],大部分涉及闽越的文章标题都是写“闽越”,而非“闽越国”。--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4:42 (UTC)[回复]
按@Ghren的方法,用“关键词”查,结果截然相反:“闽越”仅28篇(其中期刊21篇),“闽越国”194篇(其中期刊109篇)。--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4:50 (UTC)[回复]
按文章标题查我认为可能会导致失真,因为汉语的韵律偏好特定的字数,“闽越文化”“闽越遗迹”“闽越重地”“闽越时期”等四字短语基本不会加“国”字。(同时请教@Ghren分析)--自由雨日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4:56 (UTC)[回复]
有本书就叫做《闽越国文化》--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4:59 (UTC)[回复]
很多時候學者根本不會注意自己寫的是「閩越」還是「閩越國」,標題、內文清楚明白指的是什麼,就算了。標題寫「閩越國」,然後內文寫「閩越」,或者反過來的,甚至兩者混著寫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才用關鍵詞搜索。--Ghren🐦🕐 2024年5月24日 (五) 17:13 (UTC)[回复]
要是按关键词搜索的话,那么“仇池国”多于“仇池”,“南诏国”多于“南诏”,“夜郎国”多于“夜郎”。如果要移动“闽越”到“闽越国”的话,那么请一视同仁。--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4:58 (UTC)[回复]
社群主體如果沒意見的話那就跟著一起改了。--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4日 (五) 15:23 (UTC)[回复]
有意见。在我看来,这纯属画蛇添足。--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5日 (六) 02:38 (UTC)[回复]
確實、那就按照@Ericliu1912的方案改吧「即:把南越國轉移至南越 (古代)」、閣下看可行嗎?--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6日 (日) 05:06 (UTC)[回复]
你有沒看到我上面回覆的
我去谷歌了一下,在博物館裡面的展區是名為「闽越王国」,其他闽越相關展區是「闽越民族」、「闽越王城」。一如上面的「南越王博物院」名字沒有「國」,但是官網裡面的展覽是「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你舉證的「官方机构」,實際上就是用「闽越王国」--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6:15 (UTC)[回复]
但是机构名称就叫“闽越王城博物馆”,而不是“闽越国王城博物馆”--Perinbaba留言2024年5月25日 (六) 02:39 (UTC)[回复]
請看回應的後段,一如上面的「南越王博物院」名字沒有「國」,但是官網裡面的展覽是「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王城歸王城,國家歸國家,你不要混為一談。南越國的首都,也可以寫作南越王城。--Nostalgiacn留言2024年5月25日 (六) 15:02 (UTC)[回复]
沒人這麼說,我也講了,只是不能占據主名稱,大可消歧義,寫成「南越 (古代)」。但相較於「南越國」是否為更好選擇,那自須另議。——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17:36 (UTC)[回复]
以「關鍵詞」查知網數據庫,以「南越」作關鍵詞者一共有113篇。當中,「南越」一詞有代指地理位置者(潘文藝.史地文獻與唐五代詩詞中的南越女性形象比較——從薛愛華《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出發[J].今古文創,2024(03):34-36+46),有代指越南共和國者(劉洋. 越南戰爭時期的日本外交(1965-1975)[D].華東師范大學,2013),代指「南越國」亦有不少,但並不是明顯的主流。相反,以「南越國」作關鍵詞者則有510篇,沒有混雜其他用法。--Ghren🐦🕖 2024年5月24日 (五) 11:28 (UTC)[回复]
意见:就现代来看提到南越的时候更多想到的是“越”的南部——也就是在几十年前被解放(或被合并)的那个现在不存在的越南共和国。如果一定要指代古代的政权,建议还是保留国字,以免混淆。(未签名留言,由快乐的老鼠宝宝在北京/台北时间2024年5月25日 (六) 00:55作出)

所以現在的收集共識、在此欄重開討論。具體修正對策方式如下: 對策一・改南越國轉移至南越、將現有的南越消歧義轉至南越 (消歧義)。對策二・根據現行學術文獻引用詞彙修改、將現有符合條件的條目後綴帶「國」字號(如:「閩越」修改至「閩越國」)--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5日 (六) 08:26 (UTC)[回复]

閩越跟南越是不同條目,沒有必要統一。其他條目亦同。在我看來,「南越國」唯一要加「國」的原因也是為了消歧義而已。——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5日 (六) 13:47 (UTC)[回复]
但人家正式國號就沒有「國」字號給人加了幹什麼?這不是雙標是什麼?如果它能加為什麼我不能加?如果真就為了所謂的消歧義那粵語維基百科為什麼就是這麼寫?人家粵語維基百科的內容就是南越和南越 (消歧義)、粵語也是漢語呢。--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5日 (六) 14:00 (UTC)[回复]
沒有說這樣消歧義最好。用消歧義後綴也行。似乎閣下不明白我此前所講的意思。——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5日 (六) 15:25 (UTC)[回复]
閣下之前的意思不就是說要把南越要導向越南共和國嗎?--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5日 (六) 15:28 (UTC)[回复]
如加消歧義後綴寫成「南越 (古代)」,仍是用「南越」。——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6日 (日) 03:33 (UTC)[回复]

china shock[编辑]

請問如果有意要翻譯china shock英语china shock這個條目的話,大家對於條目名稱有何建議? 中國震盪?中國驚嚇?還是不要直譯,把經濟放進名字裡免被以為是政治動盪? 還是就用原名?還是先緩一緩,等新聞界有正式譯名再跟隨?不過我猜這不會有穩定譯名,大家會一路china shock。長句子伸縮餘地大,這種slogn要信雅達實在難.--2603:8000:500:FB00:A91F:A5ED:3BB9:92F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6:34 (UTC)[回复]

「中國貿易衝擊」--☥⚕20204622⚚⚘𒀯космос♾ 2024年5月22日 (三) 19:35 (UTC)[回复]
紐約時報中文也有類似「中國衝擊」的說法。--☥⚕20204622⚚⚘𒀯космос♾ 2024年5月22日 (三) 19:38 (UTC)[回复]
謝謝,那就中國衝擊了。
希望在過濾器濫權亂加東西的有力人士,這次高抬貴手,不要因為未註冊在編輯中國相關條目就又引爆詭雷。
這樣好了,我再等一下。看有沒有人樂意去寫,我禮讓。或是檢查一下過濾器裡沒有害人的東西。如果寫一寫又把正經句子當成破壞者常用字詞來炸掉別人熱情,我就要跟寧王一樣發爛渣了。--2603:8000:500:FB00:A91F:A5ED:3BB9:92F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1:07 (UTC)[回复]
你可以试试看。毕竟不靠空格分词的语言很难写出有效的过滤器。--MilkyDefer 2024年5月23日 (四) 05:03 (UTC)[回复]
感觉可以仿译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不过我支持多加一个贸易作为限定词“中国贸易冲击”,这样条目名的含义清晰一点。--The Puki desu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08:28 (UTC)[回复]
《中国科技企业海外形象:2016-2019年度外媒报道研究》將“China shock”譯為“中國震撼”。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4日 (五) 11:18 (UTC)[回复]
英文條目一句襃義都沒有😂「中國震撼」已經可以另外再開一個條目了,意思根本不同了。--☥⚕20204622⚚⚘𒀯космос♾ 2024年5月24日 (五) 11:25 (UTC)[回复]
雖然也能用。--☥⚕20204622⚚⚘𒀯космос♾ 2024年5月24日 (五) 11:27 (UTC)[回复]
弄好了。要改名要移動要修訂要增減模板的可以開始去玩了。--2603:8000:500:FB00:C883:F9C0:D280:37FB留言2024年5月25日 (六) 05:16 (UTC)[回复]

“海得拉巴 (印度)”的条目名问题[编辑]

“海得拉巴”最常指的就是印度的海得拉巴,其城市规模、知名度、关注度都远高于巴基斯坦的那个。所以“海得拉巴 (印度)”条目是否应移到“海得拉巴”,“海得拉巴”移到“海得拉巴 (消歧义)”?--BigBullfrog𓆏2024年5月23日 (四) 13:59 (UTC)[回复]

不反對。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3日 (四) 22:46 (UTC)[回复]
(+)贊成--歡顏展卷留言2024年5月23日 (四) 23:31 (UTC)[回复]
(-)反对,两个城市分别是印巴的较大城市--苞米()💴 2024年5月24日 (五) 00:04 (UTC)[回复]
我覺得這要取決於在中文語境內“海得拉巴”指代的城市的probability,如果指印度城市的probability足夠大的話,BigBullfrog提議的操作其實是符合WP:DAB的要求的。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4日 (五) 01:53 (UTC)[回复]
話說結尾的「德」要不要翻譯?——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02:38 (UTC)[回复]
海得拉巴应该是约定俗成的名字,因为一般也不会用“得”字为音译用字,除了得克萨斯州为避免和德州市混淆而故意用了“得”。--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4:17 (UTC)[回复]
不是,我的意思是臺灣方面譯名有區分「海得拉巴」跟「海得拉巴德」。——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06:27 (UTC)[回复]
台湾方面的译名我不是很会,如果有就加吧。不过我刚才用谷歌搜索了一下,好像基本没人用“海得拉巴德”,只有乐词网有分(而且他们怎么把海得拉巴给了巴基斯坦的那个)。--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6:45 (UTC)[回复]
不反对移动,但Wikipedia:命名常规#地名这里的例子记得要换一下。--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4:19 (UTC)[回复]
(!)意見: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查了下,发现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都有叫海得拉巴的地。--驻军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8:37 (UTC)[回复]
(!)意見:在中文世界的关注度恐怕都不一定够,很难说一个的影响力肯定强的过另一个,建议“海得拉巴(消歧义)”--是可爱的鼠宝宝 | 我要留言,我现在就要留言 2024年5月24日 (五) 16:58 (UTC)[回复]
若為平等消歧義,則不用移動消歧義頁面。——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17:38 (UTC)[回复]

有关于“种族灭绝加害者”的分类[编辑]

我也是从成吉思汗、阿提拉的条目底下,看到了他们归于这个分类。同样的道理,我想到努尔哈赤直接领导了明末针对辽东汉人的屠杀,以及在江南地区针对汉人的屠杀中,多尔衮起到的领导作用,还有多铎在实际执行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把他们父子兄弟三人归于这个分类。方才发现被@Shizhao 无理由回退,故发起此贴探讨。成吉思汗和阿提拉算是种族灭绝加害者,然而努尔哈赤、多尔衮和多铎不算,请问是什么道理呢?--Asbtrl361442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3:11 (UTC)[回复]

我觉得政治屠杀与种族灭绝并不是一回事,张献忠等亦在四川进行较大规模屠杀,但被归于Category:政治屠杀参与者分类而非Category:种族灭绝加害者。而以成吉思汗为例,他确实在某些地区采取了真正意义上的种族灭绝政策(意图彻底消滅一个族群那种,比如在阿富汗)。两者并不相同。多尔衮等领导的屠杀更倾向于政治屠杀而非种族灭绝。--Wengier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3:20 (UTC)[回复]
我同意你所说的这是政治屠杀的表述,但是种族灭绝不仅仅包括彻底消灭,哪怕是屠杀一部分也算的。请参考我给另一个人的回复。--Asbtrl361442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1:48 (UTC)[回复]
种族灭绝在历史上显然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按照“屠杀一部分也算”的最宽泛定义,努爾哈赤之流也许的确算得上,但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历史上是否只要屠过城或搞过屠杀的人都算“种族灭绝加害者”?秦始皇?项羽?曹操?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且均有史料为证。--Wengier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3:47 (UTC)[回复]
可靠來源怎麼定義的?——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06:25 (UTC)[回复]
努爾哈赤針對遼東漢人的屠殺屬於種族清洗,目標是特定地區的種族。如果目標是消滅整個種族,才是種族滅絕。--歡顏展卷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00:25 (UTC)[回复]
然而,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对种族灭绝的定义写道,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维基百科相关词条也采用了这种说法。--Asbtrl361442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1:46 (UTC)[回复]
屠城在古代太常见了,至少应该限定在近代。而且这定义有问题啊,我到维基国蓄意把乌有先生杀了,是不是也算是局部消灭维基民族,不是的话如果多杀了子虚先生算吗,第三个人呢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5月30日 (四) 14:05 (UTC)[回复]
这个近代的时间点怎么定义的?为何要限定于近代呢?仅仅因为在古代屠杀普遍,那么近代也普遍的话是不是要局限于现代?--newerdrawn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8:25 (UTC)[回复]

关于有固有译名者是否应当只用姓氏为标题[编辑]

有用户提议所有拥有固有译名(约定俗成)的人物都应该采用他们的姓氏为标题,比如埃尔温·薛定谔应该移动至薛定谔。目前好像没有命名规范规定可以这么做,因此我想征求一下社群的意见。(之前的讨论请见Talk:斐迪南·德·雷赛布@驻军Ericliu1912--微肿头龙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6:21 (UTC)[回复]

(-)反对:沒有必要。幾乎所有外國人物在中文都可以只用姓氏稱呼。特別常用者可另外建立重新導向(這實際上也是本站行之有年的成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4日 (五) 06:24 (UTC)[回复]
(!)意見:一、我当时说的是“支持就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维基互助客栈中专门进行讨论”,并不是本人支持“所有拥有固有译名(约定俗成)的人物都应该采用他们的姓氏为标题”。二、即使是固有译名,该固有译名也不仅仅只有姓氏。如哈莉黛·埃迪布·阿迪瓦尔玛丽-泰蕾莎。所以要看该固有译名具体是啥再确定条目名。--驻军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08:02 (UTC)[回复]
(-)反对:個別條目應該分開討論。--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4日 (五) 14:41 (UTC)[回复]
(-)反对:同上。--BigBullfrog𓆏2024年6月2日 (日) 17:13 (UTC)[回复]

關於減少政黨模板使用的想法[编辑]

中文維基百科的政黨模板可以說是一大「特色」,為了讓諸位維基人能少打幾個漢字而做出諸多千奇百怪的模板,甚至為了規避版權還會做「山寨」黨徽來滿足需要。本人之前也做過台灣基進歡樂無法黨的模板,但現在看來實在是過於濫竽充數。鑒於其他主要語言的維基百科皆沒有在條目中使用政黨模板之作法,於是我也想請諸君探討減少政黨模板在條目中的使用,以便未來可以進一步以保護版權為由清理這些模板。

想法一:多用簡稱,如(國民黨)、(民進黨)、(中共)等,替代模板。

想法二:主要政黨使用一字替代,如()、()、()等。

--K.Y.K.Z.K.留言2024年5月25日 (六) 21:43 (UTC)[回复]

国、共、民三党的留了问题不大,毕竟大家基本认识(虽然这句话很WP:BIAS但是。)。其他党的标志有多少人认得呢,无非装饰罢了。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5月25日 (六) 21:53 (UTC)[回复]
不过有些地方跟台湾还是不一样的,例如大马这边国会以及州议会选举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联盟(例如国民阵线、希望联盟)的旗帜竞选(少数情况下才会用所在政党的旗帜例如民主行动党砂拉越分部)--LTA:LC99反对昌明政府的居心何在?。--老墨泡芙真好吃。 2024年5月25日 (六) 22:47 (UTC)[回复]
其实台湾也是一样的,有名的政党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和旗帜,只是现在觉得这些模板滥用情况太过严重,如果是马来西亚的话用(希盟)、(国阵)、(马华)就好。--K.Y.K.Z.K.留言2024年5月27日 (一) 02:20 (UTC)[回复]
我也覺得政黨標示模板濫用非常嚴重,相較於旗幟模板更沒必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6日 (日) 03:29 (UTC)[回复]
不然先從立法院條目開始下架一批?--K.Y.K.Z.K.留言2024年5月27日 (一) 12:19 (UTC)[回复]
必須要有較廣泛共識,否則會演變為編輯戰。旗幟問題已經很明顯體現這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9日 (三) 07:12 (UTC)[回复]
人物infobox可直接使用連結。選舉結果等黨名重複出現於表格的情形可仿照美國總統選舉新墨西哥州選情在表格前列出完整黨名並括註略稱,表格內使用略稱,只要確保一個表格內的略稱不重複即可。--紺野夢人 2024年5月29日 (三) 13:48 (UTC)[回复]

闽方言条目命名[编辑]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第1版”)将汉语方言(指汉语族下除了东干语的方言连续体,下同)分成五个层次:大区——区——片——小片——点。官话区、闽语区两个方言区列为大区,下设区;其它方言区下设片。闽语的划分人张振兴在载1997年《方言》第4期的《重读〈中国语言地图集〉》中说:

2012年《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中闽语就降格为区,譬如闽南方言原称闽南区现称闽南片

今天我注意到@桜花雪 君根据12年地图集做了一些更改,包括将闽东语移动到闽东片,将长乐话 (闽东语)移动到长乐话 (闽语),将条目中闽语的语(区)改为片、片改为小片等。

我认为首先「闽东片」可能不符合WP:COMMONNAME:谷歌搜索"闽东语"有一千七百万结果,"闽东话"三万六千,"闽东方言"一万两千,"闽东片"仅964。闽南语-闽南话-闽南方言-闽南片则是6.7亿-673万-13万-3220。再看泉漳片:泉漳小片是48700:818,虽然没有排除2012年以前的数据(忘设置了,懒得重搜)但是几个数量级的差异面前我认为闽东片还是不适合作条目名称的。

另外就是12年地图集中闽语方言的新名字在学术文章的流行度也存疑。找了近年的几篇文章有用12年地图集片-小片的,也有按传统区-片的。

  • 前者如
    • 2024年陈浩淼《再论泉州方言豪韵[-ɔ]和[-o]的关系》(12年地图集)「归入闽语闽东片侯官小片的尤溪方言」
    • 2024年陈浩淼《闽北方言豪韵语音层次》「一些闽语闽南片雷州片琼文片方言」「属闽语邵将片的光泽方言」
    • 2023年徐睿渊《福建厦门方言的动词重叠》「据(12年地图集),厦门方言属闽语闽南片泉漳小片。」
    • 2022年张燕芬《广东揭阳(榕城)方言同音字汇》「(揭阳)境内闽方言属于闽南片潮汕小片」
    • 2022年江裕婷《汉语“缺少”义词研究》「闽语闽南片的厦门话」
    • 2022年林玲《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词语的地理语言学考察》「属闽语闽东片方言」
  • 后者如
    • 2024年张爱玲 et al.《探究地名用字“屿”》「调查了闽南区泉漳片
    • 2023年秋谷裕幸《闽东区方言的{眼睛}义词及其相关的词语》「闽南区潮汕片海丰方言」
    • 2022年任翔宇《闽东方言的形成:地理与历史因素的交汇》「闽东方言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宁片)」
    • 2022年陈泽平 et al.《〈戚林八音〉“遮同奇”初探》「(87年地图集中)宁德方言属于侯官片,本文则把它归属福宁片。」「莆仙区仙游方言读作」
    • 2017年陈伟蓉《福建惠安闽南方言的关系从句标记》「隶属闽南区泉漳片」
  • 甚至还有颜铌婷 et al.《永春方言先行事态助词的形式、分布及来源》混用。

另外,本站还会参考ISO 639-3,如果将语改片的话会不会很奇怪?但是如果不从12年地图集的话,可能后续新的方言片的调整会遇到命名难题,无法向后兼容了。

因此我向客栈寻求解决方案,包括代号为cdo的语言的命名,以及对闽语各方言的划分和称呼。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5月25日 (六) 21:48 (UTC)[回复]

《中國語言地圖集》顯然並非唯一且毫無爭議的劃分標準。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6日 (日) 23:39 (UTC)[回复]
首先、閣下你得要看閩語方言內部劃分的歷史:
「閩東語」這一詞最早也是有中國大陸語言學界提出的、台灣只有也只認閩南語和閩北語兩語劃分稱謂。相反到最後台灣學術界也是慢慢的採用中國大陸的這套劃分標準。
但到了西曆2012年後、閩語方言內部就又劃分成把閩語內部所謂的「語換片」(即:閩東片・莆仙片・閩南片・閩北片・閩中片・邵將片・瓊文片・雷州片)和「片換小片」(即:侯官小片・福寧小片・泉漳小片・大田小片・潮汕小片・浙東南小片・贛東北小片・建甌小片・建陽小片・邵武小片・將樂小片・府城小片・文昌小片・萬寧小片・崖縣小片・昌感小片)。至此劃分情況基本和粵語吳語一致統一定性。
在現有劃分(即:語-片-小片)之前、也有學者對閩語方言內部的(即:語-語)頗有爭議。如:在詹伯慧的一篇『關於聞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的論文裡就提到過:
故此、現已經在『中國語言地圖集』提出了最新版本的劃分、目前看也是沒有爭議的(『關於聞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也是在西曆2012年出版『中國語言地圖集』之前發表)、故此應當引用新標準的劃分更為合適。如果還按照舊制(即:語-語)劃分、說明在維基百科閩語條目中引用的文獻資料有很嚴重的知識年代滯後性、要掛上「此章節是已過時的用法、需要及時更新」的模板、並且要在粵語和吳語或者是其它語言條目引用過『中國語言地圖集』(西曆2012年第二版)的文獻都應該刪掉。--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27日 (一) 03:56 (UTC)[回复]
  • 首先我觉得,根据WP:COMMONNAME采用「闽东语」的条目名称,和「拒绝采纳12年地图集」根本没有关系。虽然《中国语言地图集》并不是国家规范,但其划分也是学术的(比较重要的)一说,我没有主张过将12年地图集的参考资料删去。
  • 另外,并非只有第一级方言才能用「语」。李荣《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1985)2.1 通名部分就举「闽南语」「苏州语」的例子。后文也只说「语」「一般用来组成方言区的名称」:
  • 再者,《地图集》并不是规范,异说很多,87年提出的晋语、平话独立还辩了二十年呢(好像一直排他性也得打个问号)。闽语也不是2012年一出版就突然从大区变成区了。87版地图集A2图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就提出「闽语大区也许改成闽语区好一点」。张振兴《重读〈中国语言地图集〉》(1997)也说「闽语大区应改为区」。而从近期的论文来看这种变动并非是广泛接受的,用旧划分法的并不是一个两个。不过原片现小片的可以考虑使用情况改等级(不过如果原来有小片的话就要变成「点」了?好像有点奇怪)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5月30日 (四) 09:20 (UTC)[回复]
閣下引用的『漢語方言分區的幾個問』、像「福州語」「蘇州語」這種以地級市冠名語的一般不是漢藏語系的學術劃分、反而更是民間對於當地方言的一種別稱、有約定俗成的情況。而「閩南語」則相反、早是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在學術界提出來了、這兩種情況不能同日而語。故此像「福州語」「蘇州語」這種以地級市冠名語的不具有學術意義的採用詞彙、這也是為什麼這種地級市+語的稱呼只能放在「又稱」一欄後面的原因。
而且閣下引用文獻的這個時間段根本就還沒有2012年新版劃分的問世。按照正常情況來看、如果說『中國語言地圖集』是具有爭議的劃分書籍、那應該請閣下拿出自2012年以後(不包括2012年以前)在學術界對『中國語言地圖集』(2012年第二版)的反對觀點和意見論文才對、而不是去追究名詞採用的問題。閣下引用支持「語-語」的劃分文獻均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論證、「歷史文件不具有現實意義」。--桜花雪爲了儂家各儂其閩越共民族 2024年5月30日 (四) 12:09 (UTC)[回复]
1. 是的,所以我要说语并不是一个方言单位(什么「语—语」「语—片」,都不是地图集的划片方式),大区—区—片—小片—点才是,用「闽东语」也并不违反12年地图集「闽东片」的划分,何况这个词符合WP:COMMONNAME。2. 一部学术作品不可能没有「争议」,确实有一些论文对12年地图集的划片提出意见,但争闽语是区还是大区我连写一篇维基论述都不想写,想来是没有论文愿意去争这个。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6月2日 (日) 07:36 (UTC)[回复]
一・「閩東片」才符合WP:COMMONNAME、因為這也是目前學術能搜得到並且是有官方認可的劃分。如果說是為了WP:COMMONNAME裡的:使用常用的名稱作為標題也更易於讀者搜尋。的話、那直接加重定向即可。也就是說「閩東語」直接可以重定向到「閩東片」去即可。就像民間更多把學術界稱呼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稱呼為水晶寶寶一樣處理。而且水晶寶寶一詞也更為被民間所人知、比高吸水性聚合物一詞說的更多、也更符合閣下所說的WP:COMMONNAME裡的:使用常用的名稱作為標題也更易於讀者搜尋。以及和一般情況下,常用的名稱也是較為簡短的,可以避免條目名稱過於冗長。所以高吸水性聚合物為何不用的水晶寶寶該稱呼?
二・有爭議就應該拿出來看看、這些都是什麼類型的爭議、其次是這些類型論文佔比一共有多少篇、然後再和02年版本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來相比看哪一個爭議會更多、如果說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的爭議比0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的爭議少、那就應當引用該文獻裡的詞彙。閣下說有論文指向對12年地圖集的劃片提出意見、那就應該展示出來分析裡面到底是講了什麼意見情況。而不是說把這些全部意見都打入到反對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劃分中去。--桜花雪 2024年6月2日 (日) 11:32 (UTC)[回复]

闽方言条目是否应采用12年地图集「闽语—片—小片」的命名方式?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6月2日 (日) 07:38 (UTC)[回复]
目前臺澎金馬方面有機構正式管理該語,也是某地的官方語言,理應以文化部稱呼命名。如果臺方官方機構仍在稱「閩東語」,那麼這反映部分以該語為官方語言的地區仍然同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論證」,而不能視作「歷史檔案」;中國大陸方面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調整了語言及方言的命名劃分,那就只修改中國大陸簡體顯示模式的變體就好,中國大陸方面的語言政策管不到臺澎金馬,不應該為此就排除了臺方的叫法。此〔閩東語〕→〔閩東片〕移動屬為轉換地區詞而移動條目,應是目前方針不容許的。--西 2024年6月2日 (日) 08:25 (UTC)[回复]

各地色情法律地圖[编辑]

File:Pornography laws.svg這張圖台灣被標為黃色,看了修改的理由是台灣「硬蕊」不合法,然而en:Pornography laws by region中綠色的說明是「Legal, but with certain extreme exceptions such as zoophilic pornography and child pornography」,照這樣說台灣應該標為綠色吧。--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5月26日 (日) 03:11 (UTC)[回复]

我不會改圖,也不知道該怎麼用英文說明台灣的法律情況,所以看有沒有人願意幫忙修改。--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13:05 (UTC)[回复]
已将台湾修改为绿色。——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8:53 (UTC)[回复]
话说我还注意到,这张图中澳门是红色(“色情非法”),香港是黄色(“色情合法,但設有某些限制”)。但en:Pornography laws by region把香港和澳门都标记为“Legal”……
所以色情在香港和澳门到底是否合法?希望了解相关信息的编者核实一下。——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9:01 (UTC)[回复]
各地色情法律地圖,是指作品,還是紅燈區--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02 (UTC)[回复]
根据主条目en:Pornography laws by region,是指色情作品,且不包括儿童色情和动物色情。——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9:07 (UTC)[回复]
台灣是黃色,可以靠妨害風化罪及猥褻等罪嫌送辦--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08 (UTC)[回复]
他沒寫錯--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09 (UTC)[回复]
SWAG跟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之間事情--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13 (UTC)[回复]
要改回來黃色--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15 (UTC)[回复]
刚刚去读了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其管制的似乎是儿童色情制品?这并不在地图的讨论范围内,因为儿童色情在许多国家都有区别于一般色情作品的法律框架。——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9:26 (UTC)[回复]
我是說SWAG那個事件--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28 (UTC)[回复]
而大法官會議釋字617號,把猥褻的文字、影音光碟、資訊,又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指含暴力、人獸交、性虐待、群交等無藝術性、學術性、醫學性之變態性交鏡頭。引用英文的「hard core」,取其意為硬,出現硬蕊的名詞。
而相反是非硬蕊,又稱軟蕊,是指猥褻文字、影音光碟、資訊,但內容是第一類除外之猥褻品,客觀上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令一般人感覺不堪呈現於眾、或不能忍受而拒絕,也就是內容猥褻但卻不算變態的資訊,大法官認為只要有採取安全阻隔措施,可以不罰,兼顧社會正常性行為,引用英文的「soft core」,取其意軟,稱為軟蕊。--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39 (UTC)[回复]
可否提供判决的完整来源?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鄙人难以判断。——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4年6月2日 (日) 09:47 (UTC)[回复]
[12]--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49 (UTC)[回复]
SWAG事件是以遵守法律,緩起訴處分才造成結束,--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09:59 (UTC)[回复]
一般認為釋字第617號解釋是參考美國的Miller v. California。在美國不能通過米勒測試的色情屬非法,而人獸交色情有法律禁止,而在這張地圖上美國是綠色的。--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0:59 (UTC)[回复]
這地圖寫得不好,因為美國有很多州有自己州法,他只用聯邦法律--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1:08 (UTC)[回复]
其他地圖都有不同州不一樣顏色--HYHJKJYUJYTTY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1:08 (UTC)[回复]
問題是在這張地圖只有分三類,台灣雖然不能散布「硬蕊」但持有是合法的,同樣標為黃色的英國、紐西蘭持有是違法的。我看了英維的討論頁,有人甚至主張應該大部分的國家應該改成黃色。--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2:57 (UTC)[回复]
最近涉及硬蕊的案件有這個。--世界解放者留言2024年6月2日 (日) 13:10 (UTC)[回复]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千村狐兔留言)於2024年5月26日 (日) 12:49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有關日本皇后、中宮等位號的事宜[编辑]

有沒有人知道昌子內親王到底是被立為“皇后”還是“中宮”?還有禎子內親王先被立為“中宮”、後來再被改立為“皇后”的説法有甚麽來源?有具體日期嗎?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8日 (二) 04:40 (UTC)[回复]

前者,《日本紀略》的說法“四日己丑,以三品昌子內親王為皇后。”,後面也多用“皇后”,只有一次用“中宮”稱呼之。《大日本史“及帝登祚,立為皇后。【日本紀略、扶桑略記、榮華物語。】”我想,正式而言還是應該認為是立為“皇后”,只是也有被稱為“中宮”。後者,《大日本史說是“長曆元年二月,立為中宮。三月,女御藤原嫄子立為中宮,因改曰皇后,【榮華物語、一代要記。】居陽明門院。”--银色雪莉留言2024年5月28日 (二) 19:39 (UTC)[回复]
(前)你要是拿《日本紀略》來説的話,在冷泉天皇的部分共提到“皇后”四次、“中宮”四次,其中一次“皇后”指冷泉天皇的母后藤原安子,一次“中宮”連著“御印”一起説,一次“中宮”連著“鎮魂祭”一起説,一次“中宮”連著“使”字一起説(“中宮使”是中宮的勅使日语勅使),由此看來“後面也多用‘皇后’,只有一次用‘中宮’稱呼之”並不正確。(後)有給出具體日期(精確至某日)的來源嗎?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9日 (三) 00:46 (UTC)[回复]
嗯,“中宫御印”这个应该是。另外的两个我个人觉得一个是指居所,一个则更像是一个机构(或机构的代称、泛称),而不是直接指人物封号或者封号的衍生物。后者,我暂时没有补充。--银色雪莉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05:25 (UTC)[回复]
雖然維基百科不是可靠來源,不過我查到藤原定子這裡有一段:「原本,『中宮』是『皇后』的別稱,歷代皇后的立后詔書上都明確的書寫『皇后』二字。但自醍醐天皇皇后藤原穩子起,皇后更多的被稱為中宮,侍奉她們的官署也被稱為『中宮職』。在定子立后之時,日本後宮的『三后』(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皆已被一條天皇的伯母昌子內親王、母親藤原詮子、嫡母藤原遵子占據,為讓定子順利立后,以免如一條天皇之母藤原詮子那樣生子亦失后位,道隆將皇后和中宮拆分開來,以遵子為皇后,定子為中宮,並各建官職。而道長正是利用了這點,將皇后與中宮拆分為兩個地位平等且不同的位號,成為天皇平妻的稱號。」是否可供參考?——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9日 (三) 04:50 (UTC)[回复]
這點我自己是知道的,但是「皇后」和「中宮」作為分別的位號是更早的事情,你説的頂多是「皇后」和「中宮」同時有人充任的開始,因此我還是需要知道昌子內親王到底是被立為「皇后」還是「中宮」(禎子內親王的情況我另外找到來源了)。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9日 (三) 08:18 (UTC)[回复]
昌子內親王是立為皇后。--AT 2024年5月29日 (三) 14:27 (UTC)[回复]
jawiki那邊到底是誰把昌子內親王弄成中宮的,我再處理一下。Sanmosa 人人皆王 2024年5月29日 (三) 23:56 (UTC)[回复]

台灣行政區劃被塞了整個世紀前的族群統計數據[编辑]

台灣行政區劃被塞了「1926年日本政府實施的漢人籍貫統計」,資料嚴重陳舊。有宜蘭縣#族群分佈新竹縣#族群分佈苗栗縣#族群分佈和語言彰化縣#族群分佈南投縣#族群等等。要說明「族群分布」,難道不是以當代資料更為有價值嗎?所謂「族群分布」,已經因為「外省人」、「新住民」的出現,顯得毫無意義。而且各行政區劃也有較大調整,互不對應。應全部刪去才是。@Sean_Chiu--Ghren🐦🕐 2024年5月28日 (二) 17:38 (UTC)[回复]

認為應全部刪除。不過有點可惜啊。——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5月29日 (三) 04:51 (UTC)[回复]
如果有當時族群分佈的相關研究的話,或許值得移動到維基學院,但這看起來並沒有,刪除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冥王歐西里斯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05:14 (UTC)[回复]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族群人口變化是政治、社會變化的基礎,「族群人口變遷史」是值得寫的內容,但不是現在的寫法。--歡顏展卷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06:45 (UTC)[回复]
支持全部刪除。--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5:13 (UTC)[回复]
有几个可能的去处。作为官方统计资料的文档原文放文库,或者可以考虑将原始的统计数字放在Commons。C区不只是媒体库。--MilkyDefer 2024年5月31日 (五) 09:15 (UTC)[回复]

關於把特定連結加入垃圾連結白名單之請求[编辑]

我在編輯IC3PEAK頁面時想加入一個人採訪IC3PEAK的YouTube影片作為資料來源(https://youtu.be/95ReakCrKX0?si=pkKQDs_LYp-dY95p)。不料此影片被垃圾過濾器判定為垃圾連結,現請求管理員把上述連結列入白名單,以作為資料來源並可豐富內容之用,感謝。СмертиБольшеНет留言) 2024年5月29日 (三) 13:11 (UTC)--СмертиБольшеНет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3:11 (UTC)[回复]

請使用youtube.com (完整網址),而非youtu.be(短網址)--唔好阻住我愛國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4:40 (UTC)[回复]

關於族群之知名人物是否需於條目中羅列[编辑]

如題,關於族群之知名人物目前有三種型式:

  1. 以散文形式進行書寫,並附加簡短說明。如,華人德裔美国人
  2. 以列表形式進行書寫,並附加列入理由。如,华裔美国人日本裔美國人
  3. 不書寫知名人物內容。如,德意志人朝鮮民族

目前以形式二書寫的條目近乎皆成為人物羅列為主的條目內容,甚至成為位元組怪獸般存在,是否應該廢止形式二的書寫方式。以华裔美国人及日本裔美國人為例,前者52,541位元組中相關羅列內容便佔13,565位元組,後者9,359位元組中相關羅列內容便佔3,000位元組。--赤羽蒼玄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4:15 (UTC)[回复]

支持形式三。--CaryCheng留言2024年5月29日 (三) 15:13 (UTC)[回复]
支持形式三--Wolfch (留言) 2024年5月30日 (四) 09:18 (UTC)[回复]
支持形式三,反正也列不全。--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07:15 (UTC)[回复]

求考证:这个“Lao Pie-fang”到底是谁?[编辑]

—此條未加入日期時間的留言是于2024年5月30日 (四) 16:14 (UTC)之前加入的。

有關 Template:電子音樂類型 的編輯方案[编辑]

如該模板原先討論頁所述,許多音樂類型的漢語翻譯在社羣認識度上廣泛不足,可以考慮使用 英文(中文) 的方式統一編輯格式。 同時,參照 enwiki 進行模板內容的增減。--AoN3ko Yachiyo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20:03 (UTC)[回复]

移動條目「王守仁」至「王陽明」[编辑]

「王陽明」遠比「王守仁」一名通行,「王守仁」是否應移動至「王陽明」?正如中維用「王重陽」而不用本名「王喆」,用「章太炎」而不用本名「章炳麟」,用「孫中山」而不用本名「孫文」或「孫逸仙」。--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5月31日 (五) 17:23 (UTC)[回复]

(+)支持,且早就有人提出了。只是有人打着“阳明是号,以号称呼其人是一种礼仪,其实无关知名与否。历史人物在百科书写时应以本名为宜”的奇异理由反对了改名提议。--向史公哲曰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3:14 (UTC)[回复]
--CaryCheng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3:28 (UTC)[回复]
(?)疑問WP:常用名稱嘛......那麼為什麼蘇東坡重定向到苏轼、鄭板橋重定向到郑燮、紀曉嵐重定向到紀昀、唐伯虎重定向到唐寅、祝枝山重定向到祝允明、小野重定向到李遠 (作家)、司馬玉嬌重定向到廖涓琄、馬永霖重定向到馬永玲,而不是反方向?-游蛇脫殼/克勞 2024年6月1日 (六) 07:34 (UTC)[回复]
  • @克勞棣閣下所舉的例子,情況與「王陽明」與「王守仁」的相反。在學術界,「蘇軾」遠比「蘇東坡」常用;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蘇軾」有記錄10666條[13],而「蘇東坡」只有2045條[14],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本名「蘇軾」而不是「蘇東坡」。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紀昀」有記錄617條[15],「紀曉嵐」則只有281條[16],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本名「紀昀」而不是「紀曉嵐」。也是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唐寅」有記錄429條[17],而「唐伯虎」則只有194條[18],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本名「唐寅」而不是「唐伯虎」。「王陽明」和「王守仁」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在同一個期刊數據庫,「王陽明」有記錄4363條[19],而「王守仁」則只有557條[20],數目遠少於「王陽明」,所以按命名常規,應用「王陽明」而不是「王守仁」。--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6月1日 (六) 09:04 (UTC)[回复]
(+)支持--BigBullfrog𓆏2024年6月1日 (六) 14:30 (UTC)[回复]
(+)支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6月1日 (六) 16:18 (UTC)[回复]